섹션

完整的福音与圣灵的工作 – 张大卫牧师

1. 对福音的理解
张大卫牧师深入讲解《使徒行传》第18~19章,特别通过只知道"约翰的洗礼"的亚波罗,以及以弗所门徒的案例,强调教会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福音"有多么重要。他所说的完整的福音,不仅仅停留在认罪悔改并用水洗礼的"约翰的洗礼"层面,而是涵盖了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与复活所带来的罪得赦免,并且包括圣灵内住在内的整个救恩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个人和教会才能经历完全的重生,并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群体,对世界产生影响力。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核心教导。

在《使徒行传》第18章后半部和第19章前半部,他特别关注的人物是亚波罗。亚波罗是亚历山大城出身的犹太人,熟知圣经,学问卓越,也对耶稣有一定的认识。然而问题在于,他"只知道约翰的洗礼"。这意味着他还没有充分理解耶稣基督十字架与复活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也就是因圣灵降临而使教会本质发生的全然更新。因此,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听到亚波罗的讲道时,判断"此人虽然能正确阐述旧约和悔改的信息,但却没能充分传达耶稣基督的福音所具有的完整性,以及圣灵的工作"。于是他们便将亚波罗带到一旁,"更详细"地向他讲解神的道。

张大卫牧师从"教会必须认识到福音的完整性"这一视角来解读这段经文。他指出,无论教会领袖或讲道者拥有多么卓越的圣经知识或雄辩口才,如果不能充满地认识到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以及随后所赐下的圣灵工作,那么他所传的福音就带有"缺失"。这种缺失表面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却大大阻碍教会的成长,也阻挡信徒们深入的属灵经历以及对世俗社会的影响力。亚波罗后来成为连保罗都高度评价的领袖人物,在《哥林多前书》第3章里出现"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的说法,可见他与保罗同为重要的人物。张大卫牧师通过亚波罗的转变过程强调:当一个原本有不足的领袖真正领悟"完整的福音"并经历圣灵的工作后,就能为教会带来极大祝福。

接着,在《使徒行传》第19章开头,该问题又被扩展。保罗抵达以弗所时遇到一些门徒,问他们:"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我们连有圣灵都没有听过。"这表明他们只停留在旧约背景或约翰的洗礼的认识层面,还没有充分领会"因耶稣基督的名而罪得赦免并领受圣灵这份礼物"的概念。保罗又问道:"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答说:"是约翰的洗。"保罗便解释:"约翰的洗是悔改的洗,他也告诉百姓要信在他以后要来的那一位,就是耶稣。"然后给他们奉主耶稣的名施洗,并且按手让圣灵降临。结果,他们就说起方言,也开始说预言,经历圣灵的大能,人数大约有十二人。

张大卫牧师通过这件事,明确指出"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之上的教会和信徒处境"究竟意味着什么。约翰的洗礼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起点,它代表人意识到自己的罪,并用水洗礼的方式在神面前宣示"我悔改了"。但是,如果没有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宝血,没有祂复活所带来的完全赦罪之工,以及《使徒行传》第2章五旬节圣灵降临所开启的救赎史新阶段,那么就只算是理解了"福音的一半"。如果只理解了福音的一半,就无法享受信徒和教会原本应具备的能力与果效。因为唯有经历到彻底的罪得赦免和因圣灵重生,并且在圣灵大能下真实活出信仰,教会才可能真正地建立为神的群体。

因此,张大卫牧师揭示了约翰的洗礼的意义与局限,强调要接受奉耶稣基督之名而得罪赦,体验圣灵同在的完整救恩之道。这不只是对《使徒行传》第18~19章的诠释,也关乎今日教会传福音时,不能只停留在"要悔改"这样的道德呼吁上,而是要彻底宣讲:耶稣基督为何必须来,祂的死与复活如何带来罪得赦免,圣灵又如何更新每位信徒和整个教会。唯有从"只知道约翰的洗礼"的状态中走出来,进入耶稣基督的洗礼与圣灵充满的状态,教会才算真正成为"完整的教会"。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这正是初代教会得以复兴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完整福音能兴旺教会并带来复兴?张大卫牧师关注的重点在"圣灵的工作"。只知道约翰的洗礼的人,虽然通过悔改和水礼在外表上显出清洁,但仍常常倾向凭自己的力量或努力去维持信仰生活。然而,一旦接受奉耶稣基督之名的洗礼并得到圣灵的同在,就不再依靠自己的义,而是因圣灵的大能和重生的生命,经历根本性的改变。在圣灵工作里,教会和信徒会彻底不同,宣教、传福音及群体内部的爱就会活泼地运作,病人得医治,鬼魔被赶出,进而对世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这与《使徒行传》第19章在以弗所的事件相契合:当信徒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时是不足的,但当耶稣基督的名和圣灵大能降临时,以弗所教会就成为全新的群体,并如第19章20节所说:"这样,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越发坚固。"

最终,张大卫牧师指出:只有当教会和信徒"完全领受并经历耶稣基督的名所带来的罪得赦免,以及圣灵的降临之真理",才能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教会。这也是《使徒行传》第2章五旬节事件以后初代教会最鲜明的标志。今天许多教会依赖各种节目、组织运营或活动来寻求增长,却往往无法真正"完全宣讲福音"和"见证圣灵的工作"。对此他深感遗憾,并把《使徒行传》第18~19章看作是对现代教会的具体指南,提醒我们反省:"教会到底遗漏了什么?"

在这一脉络中,他发出追问:"现在教会里有多少像亚波罗一样的带领者?"他们或许对圣经知识很渊博,能在讲坛上口若悬河、吸引众人,也熟悉现代社会的潮流和教义论述。然而,如果他们不亲身经历并传讲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复活以及圣灵降临的意义,那么本质上还是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层面。正如当年百基拉和亚居拉把亚波罗带到更深处,"向他传讲耶稣基督的名和圣灵工作"一样,今日教会的使命也在于正确带领这样的领袖和信徒,让他们真正"体会并活出完整的福音"。

张大卫牧师相信,当教会从约翰的洗礼走向耶稣基督的洗礼,并被圣灵充满时,就会如同《使徒行传》记载的一般:众多灵魂归向得救,并因教会所展现的能力和爱而被转化。这是他对教会使命的期许,也是一段初代教会历史对我们的启示。通过亚波罗和以弗所门徒的转变所展现的福音能力,正是当代教会必须重新发现的根本价值。这样的福音转变,也能让教会摆脱内部分裂和幼稚,真正参与神的工作。对此,张大卫牧师称之为"恢复完整教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圣灵的恩赐与教会群体的多样性除了关注福音的完整性,张大卫牧师也十分关心在福音里临到的圣灵之工作会如何结出果子和恩赐。他引用《使徒行传》第19章中人们说方言、作先知之举,提醒我们不要将某些特定恩赐视为救恩的唯一标志,也不要以此来判断是否得到圣灵。他同时结合《哥林多前书》第12~14章,解读保罗如何提出多元恩赐与教会群体中爱之伦理的原则,并强调现代教会不应在恩赐问题上产生分裂,而应共同建立彼此。

在《使徒行传》第19章的记载中,当以弗所的信徒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并在保罗按手后领受圣灵,就开始说方言,也作先知之举。过去教会曾因这段经文引发争议:有人以此宣称"说方言是圣灵的必然证据",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言只是众多恩赐之一,不能作为区分是否已领受圣灵的绝对依据"。张大卫牧师认为,经文本身确实记载了圣灵降临后立即出现方言与先知性说话的现象,但不能由此推断"方言或预言是圣灵唯一且普适的证据"。他援引《哥林多前书》第12章保罗关于各种恩赐(智慧、知识、信心、医病、行异能、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等)的教导指出,圣灵是同一位,却以多种方式彰显祂的同在。

张大卫牧师尤其强调《哥林多前书》第12章3节:"若不是被圣灵感动,也没有人能说'耶稣是主'。"这说明"真实地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本身就已经是圣灵在工作。因此,是否说方言、是否能预言,都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领受圣灵的唯一标准。保罗也严厉警告不要过度推崇说方言或预言等特定恩赐,导致教会内的优越感或派别之争。根据《哥林多前书》记载,当时的哥林多教会出现了巴结保罗、亚波罗、矶法以及基督等不同派别,似乎在恩赐问题上也相互夸耀,造成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大卫牧师指出:"哥林多教会的分裂景象,与现代教会的问题并无二致。"有些教会特别看重方言,把没有方言恩赐的人视作信仰软弱;另一些则夸张预言、医治等超自然现象,让信徒一味追求神奇体验,反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造成弊端。可是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7节,保罗明确表明:"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要叫人得益处。"也就是说,恩赐是为了彼此建立与造就,而非为了显摆个人的属灵能力或优越性。接下来他在12章末尾说:"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接着在第13章立刻讲述"爱的真谛"。若没有爱,哪怕有先知讲道之能或能移山的信心,也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毫无意义。保罗强调教会中各种恩赐都应以"爱"为中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建造。

张大卫牧师指出,能够在各种恩赐中彼此配搭并归结于爱心的教会,才是健康维持圣灵充满的群体。正因《使徒行传》第19章记载了说方言、作先知的现象,有些人就武断地认为,每间教会都必须以这种形式表现圣灵。但事实上,这样的论调反倒忽视了"圣灵工作的多样性"。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里,保罗以"身体"做比喻,指出一个身体有许多肢体,恩赐也有各种形式。某些教会更擅长方言,另一些在教导、医治事工上有独特恩赐,还有的在服事和奉献上更有恩典。这些都可视为"圣灵所赐的多样性"。只有在承认"耶稣基督为主"这一共同信仰下,教会才不至于分裂,而能走向合一。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要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彼此:既然都在主里,就都是在圣灵里。

那么,为什么在《使徒行传》第19章中,保罗一按手,那些人就开始说方言和预言呢?张大卫牧师分析,这或许与"以弗所当地的文化背景与属灵氛围"密切相关。以弗所是一个迷信、行巫术和拜偶像盛行的大城市,人们常常渴望透过神秘体验来证明神性的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彰显真福音的大能,圣灵特别以"显著的方式"彰显祂的同在,使"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的门徒实实在在地经历"耶稣基督福音和圣灵的权能"。这不仅是为了让这些门徒得着真实的更新,也向整个以弗所宣告"全新的神圣权能降临"这一事实。然而,张大卫牧师谨慎地提醒,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和教会都必须有同样的模式",更不能以此建立"一定要说方言或预言才算领受圣灵"的教条。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认为《哥林多前书》第12章及后续内容,与《使徒行传》第19章中所展现的圣灵工作并不矛盾。只是在哥林多教会的例子里,因为有人夸耀并比较恩赐,导致分裂,同样的危险在当代教会也显而易见。若过度强调某一种恩赐(比如方言、预言、医治、智慧、知识、服事等),让恩赐成为高高在上的标志,就会破坏教会合一。而只有在爱中接纳不同恩赐并彼此造就,才是真正经历圣灵充满的途径。张大卫牧师称这为"完整的圣灵群体",并反复强调:当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再加上圣灵的多样恩赐共同建造一个身体时,教会就能像初代教会一样发挥深远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标题 3: 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与推喇奴学房,以及对现代教会教育核心课题的张大卫牧师应用
在《使徒行传》第19章中,保罗在以弗所开办推喇奴学房,连续两年天天讲论神的道,这成为张大卫牧师所关注的"教会教育典范"。他强调,如今若有教会仅凭主日一次讲道来武装信徒,引领他们走向门徒之路,这未免过于敷衍。初代教会拥有爆炸性复兴和强大影响力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以推喇奴学房为中心的系统、持续性的教导。

根据《使徒行传》第19章8~10节,保罗先在会堂里放胆讲论神国之事约三个月,但由于那里有反对与毁谤,他就带领门徒离开,转移到推喇奴学房,天天在那里辩论、教导,持续大约两年之久。结果是住在亚西亚一带所有的人都听见了主的道。以弗所当时是小亚西亚的中心城市,人口众多,宗教和文化氛围都十分复杂。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保罗以"推喇奴学房"这样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持久的圣经教育和讨论,说明"系统性圣经教育"是初代教会成长的动力之一。张大卫牧师认为,当今教会必须紧急重温这一场景。如今许多教会仅在每周主日进行一次讲道,再加上一些小组聚会,就以为完成了门徒训练。然而,这与《使徒行传》第19章中"天天"的教育模式相去甚远。现代社会的人虽然工作、学业繁忙,不太可能每天都到教会聚集,但教会仍应积极开拓平日教育项目,并善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丰富信徒的属灵装备与门徒训练。如果缺乏如同"推喇奴学房"般的日常化、系统化、深入化的教育,信徒便难以像当年那样,经历《使徒行传》第19章里"天天讲论、天天成长"的恩典。

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展现了"深入且持续的训练"这一标志。张大卫牧师解读说,保罗在以弗所安顿下来,召聚门徒,投入到毫无保留的教导当中。结果,人们燃烧巫术书卷(参见19:19),又因祭司长的七个儿子试图"冒用耶稣之名"赶鬼却失败(19:13~16),进一步彰显"唯有耶稣基督之名"拥有真权能。最终,以弗所教会成为影响整个亚西亚宣教的基地。

张大卫牧师评论道:"若教会没有扎实的圣经教育,就会缺乏力量,也容易产生分裂;但若有系统地学习真理,并真实经历圣灵大能,便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而其核心,就在于"推喇奴学房式的教育体系"。当然,他并不要求现今照搬古代做法,但强调"天天讲论"的精神必须得到当代的实践。无论在线上,还是通过平日聚会、教会学校、神学院或门训课程等多元形式,教会必须让信徒有机会不断学习、研读、讨论与操练,不要将属灵成长寄托于"主日一次的讲道"。此外,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不仅体现在讲道和教育上,他还一面做帐篷维持生计,自费事奉(即"帐篷事工"),且他的手巾、围裙也能医治病人(19:11~12)。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代表"教导与实际献身生活的结合",也证明当教会领袖真实地投入在汗水和付出中时,圣灵就会彰显更大的力量。在以弗所,不仅是理论教育,保罗的自费奉献与信徒们的生活见证也联合起来,对充斥着巫术与偶像崇拜的社会带来医治与释放。这对现代教会也是提醒:若只顾知识传授,不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实践与牺牲,便很难对世界带来真正的转变。张大卫牧师总结道:"只有当真理的教育与舍己的实际生活相互配合,教会才能脚踏实地地影响社会。"

虽然《使徒行传》并未详尽记述保罗在推喇奴学房教授的具体内容,但张大卫牧师认为,从《使徒行传》第20章保罗的离别讲论,以及后来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以弗所书》等,可概括出一些核心信息。诸如"因恩典得救的福音"、"耶稣基督十字架所成就的救恩"、"圣灵的更新"、"教会是基督身体,要在爱里合一"、"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与黑暗势力争战"(参见《以弗所书》第6章)等,都可能是保罗在推喇奴学房反复教导的主题。尤其《以弗所书》极力强调"教会是以基督为首的身体",这或许也显示保罗试图在学房中,让信徒在教义和实践两方面都扎根稳固。

张大卫牧师最后归纳,只有当"完整的福音"、"圣灵的多重恩赐"与"系统化的教育"三者如同三位一体般地交织在一起,才能重现初代教会的力量。若仅靠各种活动或为了增加人数而举办的外在项目,而忽略"深度的教导",教会就会停留在"约翰的洗礼"或表浅的恩赐体验上,难以拥有实质的更新。反之,若如同保罗在推喇奴学房那样,天天深入福音真理,并容纳圣灵工作、在爱里合一和实际生活中献身,就能见到如同耶路撒冷教会、以弗所教会那样的复兴景象。基于此,张大卫牧师呼吁现代教会以"推喇奴学房"的模式,把"终生门徒训练的教育事工"视为首要任务。这不是单靠牧者个人努力就能完成,而是要全教会共同下定决心:"我们要以推喇奴学房的心志和精神,来面对当下时代。"即使是规模较小的教会,也可每日或更频繁地开设查经、借助网络平台分享教材,让牧者与信徒随时互动研讨;规模较大的教会也可创办神学院或教育机构。所有这一切,都应体现《使徒行传》第19章中"天天讲论"所代表的核心使命。张大卫牧师反问道:"若没有日以继夜默想神的话语,彼此交通并应用,怎能期望自己像初代教会那样满有能力呢?"

简而言之,张大卫牧师透过《使徒行传》第19章,聚焦推喇奴学房事工在以弗所及整个小亚西亚宣教的革命性影响,主张当今教会必须再次以此为榜样。这不仅是怀古,更是要实际尝试:若教会能完全传讲福音,接纳圣灵的多元恩赐,在天天扎实的教导和彼此相爱中成长,并把信仰落实到生活中,就能亲身见证初代教会般的复兴。所有教导的基础都是:"从只知约翰的洗礼到进入耶稣基督之名的完整福音"、"承认并合一于圣灵各样的恩赐"、"结合持续教导与献身生活的群体"--如此教会才算达成这一结论。

张大卫牧师指出,当今有人质疑"为什么教会没有能力,反而被世俗牵着走?"他归因于以上三种要素的缺乏。若只注重悔改与宗教仪式层面,就停留在约翰的洗礼;若把某些恩赐神化或偶像化,教会就会陷入纷争和攀比;若忽略教育,仅以主日讲道替代一切,信徒就无法扎根真理。因此,教会若能反思并追问:"我们真的完整传扬了耶稣基督与圣灵的福音吗?是否在爱中容纳并鼓励各种恩赐?我们是否真的在天天的教导中训练门徒,而非只凭周日一次聚会?"

若在此过程中看见不足,也就能立刻开始行动,像保罗那样在教会中建立"推喇奴学房式"的平台,重现当初的果效。归根结底,张大卫牧师所传达的核心,就集中在一点:初代教会的复兴并非偶然,也不是单凭使徒们的激情,而是因着圣灵的大能加上天天研究神的话语,在爱中共享恩赐,并以生命实践来完成门徒化的体系。这才导致了以弗所这座城市被改变,小亚西亚全境都因福音而受影响。如果现今教会也走上这条"完整教会"之路,就可收获相似的果实。他常常这样总结:"当我们正确、深入地教导神的话语,完全顺服圣灵的带领,并以爱分享各样恩赐,能力就会自然随之而来。我们不需要刻意用节目或者人为手段去增加人数,神会亲自把人带来。这就是圣经所启示的教会成长秘诀。"

正因如此,张大卫牧师再三宣称,《使徒行传》第18~19章对当代教会的启示,绝非"遥远的历史"。从像亚波罗那样有学识、有热情却少了完整福音的领袖,到以弗所那十二个只接受悔改洗礼却不懂圣灵的门徒,从推喇奴学房的日日教导与保罗的自费奉献,到祭司长的七个儿子想模仿耶稣之名赶鬼却失败的故事--几乎囊括教会可能经历的各种面向。而所有这些片段有如合唱,齐声宣告:"耶稣基督因十字架与复活所完成的赦罪之恩,圣灵的大能和各样恩赐,以及日复一日的真理教育和彼此相爱,能让教会成为活着的神大能的管道。"

对张大卫牧师而言,这就是教会必须恢复的核心DNA。没有它,哪怕教会建了豪华堂舍、财力充足,最终也会失去生命力,令人失望并陷于世俗的洪流之中。他呼吁教会众人,尤其是领导者,要重新认识基督的福音,重拾"推喇奴学房的精神",在日常彼此教导和学习中,全面接纳并鼓励各类圣灵恩赐,如此,教会才能成为《使徒行传》中所见那充满能力的群体,感动并改变无数生命,让真悔改不断发生。这正是他围绕《使徒行传》第18~19章所展开的全部信息的主旨,也是时至今日,他在讲道与演讲中所一贯坚持的核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