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基督同行与客西马尼的祷告关于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马太、马可、路加三卷福音书都有共同记载。通过这些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基督走向十字架的道路何等孤独,也更加深刻地领悟那其中所包含的顺服与祷告的能力是多么深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关键的客西马尼祷告在约翰福音中却没有出现。约翰福音第13章至16章记载了最后的晚餐和告别讲论,第17章则记录了耶稣为门徒和未来的教会所献上的大祭司式祷告,接着从第18章开始,耶稣被捕并受十字架苦难的叙述才正式展开。在那过渡的某个地方,符类福音共同见证的客西马尼祷告在约翰福音中却消失了。究竟约翰为什么省略了这样重要的祷告呢?
要理解这个核心问题,需要注意到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3章的最后晚餐中,已经将即将到来的十字架看作"荣耀",并且心意坚定地朝向那条道路的描述。约翰通过耶稣所说的"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这句话,清楚指出主并未逃避苦难和死亡,反倒紧紧抓住了其中所蕴含的"荣耀"。也就是说,在约翰福音作者的眼中,耶稣心里已作出所有决定。与其说主是在客西马尼园才"迟迟"下决心走十字架道路,不如说在最后的晚餐时就已经定案了。约翰还以"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是夜间了"这句话来表明那决定性背叛的时刻已经到来。到了这个地步,耶稣必须去走那不可逆转的十字架之路,也清楚意识到那条道路本身就是荣耀,因此才开始了后面的告别讲论。
然而,即使约翰福音好像省略了客西马尼祷告,我们也绝不能因此错失符类福音所传递的关键神学信息:十字架之路既是"荣耀",同时也包含了极度的痛苦与牺牲。马可福音14章32-42节对此痛苦与顺服的描述尤为生动。一方面,门徒对主的境遇毫无理解,显得十分轻率;另一方面,耶稣却因极度惊恐和忧伤,汗珠如血点般滴落,强烈地呼喊:"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在这里,我们直面耶稣"人性"与"神性顺服"在最极端处交汇的奥秘。
耶稣在33岁这样年轻的年纪,且以当时最残酷、最羞辱的十字架刑罚被处死。这种罗马帝国专门用来对付叛乱者或极恶重犯的酷刑,不仅是迅速夺走生命,而是要让行刑过程漫长痛苦,充满羞辱,不仅给受刑者,也给追随他的人留下巨大恐惧和屈辱。因此,耶稣会祈求"将这杯撤去"完全是合乎情理的人性痛苦。但与此同时,耶稣深知自己来到世上的使命正是要替罪人付上赎罪的牺牲。这种"神圣使命"与"人性恐惧"激烈碰撞之际,耶稣最终献上"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的信心告白。也就是说,客西马尼祷告的核心信息正是这种信仰的抉择:耶稣本可以选择绕过十字架之路,但他因完全服从天父的旨意,而甘愿背负那条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抉择并不是因为门徒的支持或鼓舞才得以成就。马可福音记载,门徒在晚餐后虽然与主一同唱诗前往橄榄山,但当耶稣在祷告中颤抖时,他们却无法一同警醒祈祷,而是在一旁熟睡。耶稣在祷告途中回来见到门徒时,甚至责备道:"你们不能警醒片时吗?"可见门徒对十字架的严峻性完全无知麻木。他们既不理解主,也不把问题当回事。最终,主在人们的冷漠、误解以及背叛的夹杂中,孤身一人凭借祷告艰难地挣扎。"耶稣甚是惊恐、极其忧伤"的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祂虽为上帝,却在取了人的样式之后所经历的恐惧、忧愁与绝望。
我们在这里更应深入默想的是,想要与基督同行并不只是享受"华丽祝福"的结果。有时候我们口口声声说要与耶稣同行,然而当主在汗如血滴的祷告现场时,我们却跟那些突然睡过去的门徒没有两样。今天的信徒也常常如彼得那样豪言"就是同主一起死,也绝不否认祂",可是一旦亲身面对主真正的痛苦和牺牲,却在顷刻之间犹豫、后退甚至逃走。信仰并非用言语或口头宣告来定义,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背负十字架分量的实践。那份分量常常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沉重和痛苦,我们只能在这种沉痛中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信仰。
张大卫牧师在许多讲道与授课中,都反复强调"客西马尼的祷告"对于信仰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跟随耶稣既要渴望复活的荣耀,也不可忽视客西马尼祷告中痛哭流泪,以及十字架的惨烈。只有当我们正视符类福音描绘的耶稣痛苦挣扎,才能正确领会约翰福音中"十字架就是荣耀"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只抓住复活的荣耀,而忽略了耶稣亲身担当的那深重孤独与极大痛楚。但正因为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阿爸,父啊"的祷告中顺服至死,十字架才成就了荣耀。如果没有经历信心道路中最深的幽谷,也就无从拥有那至高峰的荣耀。而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场景正是这一真理的明证。如果结合张大卫牧师的解释,"客西马尼"(意为"榨油之处")如同榨取橄榄果以流出油一样,耶稣整个人生也在那一夜被"榨尽"与"打碎",成为完备赎罪之油的象征。其实,"基督"(希腊文)或"弥赛亚"(希伯来文)就是"受膏者"之意。在旧约中,为王、祭司或先知举行膏立礼时,会用到油。然而讽刺的是,耶稣在世上并没有得到世人正式的膏立礼,也没有受到任何荣耀的加冕,反而是孤身踏上一条悲惨的路。众人都期待一场宏伟的加冕仪式或光荣的承认,但事实却是,就连门徒也在客西马尼打瞌睡、背叛,最后只剩残酷处刑在等着祂。因此,真正的膏立并非世人营造的华丽仪式,而是在客西马尼园那一句"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的顺服决断,以及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宝血中得以成全。
马可福音14章51-52节所记载的那一幕同样让人感到离奇:一个年轻人(推测为马可本人)只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却在被人捉住时丢下麻布,光着身子逃走。这一记载不仅揭示了门徒怯懦与耶稣孤独的强烈反差,也显示了马可对自己那段羞耻经历的诚实告白,承认自己曾立志"与主到底",却在真正危机来临时只剩赤身逃跑的软弱。该段内容也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自初代教会就口口相传,可见福音书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人性的软弱。耶稣身边没有一个人真正愿意分担祂的十字架苦难,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彻底清醒地陪伴祈祷。耶稣在人性的绝望中,惟独向"阿爸,父"发出痛哭与眼泪的呼求,并且最终持守顺服。
使徒保罗日后在腓立比书2章5-8节宣告说:"祂本有神的形像,却不坚持自己与神同等的地位,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卑微,顺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正是通过客西马尼祷告所显明的耶稣"倒空"(Kenosis)思想。主在客西马尼的祷告成为信仰一切历程、所有牺牲与决断的范本:在人前或许可以装出坚强,但真正的顺服与牺牲之地,却往往是独自在神面前痛哭流泪、呼求祂的时刻。与此同时,这条路也是能经历圣灵大能与安慰,以及神圣引领的道路。所以,客西马尼的祷告在两千年教会历史中一直被不断默想与纪念。
张大卫牧师也曾多次在讲道和著作中指出,"从人的角度出发,耶稣的心里确有动摇,祂也曾盼望若能逃避十字架便最好;但因对天父美善旨意的绝对信任,祂最终甘愿顺服,成就了人类救恩的关键时刻。"因此,真正的信心并非否认或无视脆弱、恐惧、痛苦与眼泪,反而是把它们带到神面前,并确信神的旨意善且确实可行,从而甘愿顺服。这就是客西马尼祷告最核心的神学与历史意义。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耶稣在客西马尼祷告中呼喊"阿爸,父"。当时犹太人并不直接称呼神为"阿爸(爸爸、父亲)",因为对他们而言,上帝极其崇高可畏,以至于连神的名都不敢轻易出口。然而耶稣却跨越了这种隔阂,坦然称呼神为"我的父"。这既承认了神的绝对主权,也同时信靠祂的人格性慈爱。正因为确信"父"不会丢弃祂所爱的儿子,耶稣才能走完十字架的道路。在客西马尼园中,耶稣唯一的盼望就是父的怀抱;祂紧紧抓住这盼望,即便深陷绝望与痛苦的漩涡,也仍然没有崩溃。
综上所述,客西马尼祷告展现了耶稣所经历的真实苦难、孤独以及那宝贵的顺服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这一过程里,看见耶稣依然以"阿爸,父"来称呼神的亲密、谦卑与顺服。符类福音之所以写下这段祷告,正是为了让人明白:即使耶稣是全能的神之子,十字架苦难与死亡的重量也超乎想象;但因祂并未放弃那条道路,所以人类得救才得以完成。而约翰福音则从"十字架已是主的荣耀"这一神学视角推动整卷叙事,因此未再着墨于客西马尼园的痛哭与动摇。但我们若将符类福音与约翰福音结合来看,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主曾经历过激烈的挣扎,十字架才成为荣耀。"
总之,客西马尼祷告提醒我们:当"神的旨意与我的意愿相冲突"时,信徒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我们也应如耶稣一样祷告说:"父啊,若能的话,求你挪去这困难;然而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若一个人的信仰从不经历人性痛苦与恐惧,也许只是表面的"坚强",并不成熟。真正的信心乃是向神坦白自己一切的软弱与不安,并把这一切都交托在神的主权之下。那正是客西马尼园--耶稣"甚是惊恐、极其忧伤"地祈祷之地的精髓所在。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中,都强调这种客西马尼祷告的意义,呼吁我们在生命危机与绝望时刻,也学习主的榜样,持守顺服。他一再提醒说,我们如何回应并实践耶稣那句"你们和我一起儆醒祈祷"的呼声?门徒曾与耶稣一同唱诗进了橄榄山,却对脚边流淌的献祭牲血迹和即将临到的牺牲毫无觉悟。如今许多信徒同样无法体会十字架真正的意义与主的孤独,只停留在"水面上的信仰"。但客西马尼祷告的真谛在于,正因耶稣在那孤独和眼泪的幽谷里走过,十字架才最终彰显为荣耀。因此,我们既要赞美"与基督同行",也需要操练在祂深刻的痛苦与祷告中积极同在的属灵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客西马尼祷告的当代应用在今天的教会与信徒生活中,客西马尼祷告又应当如何应用?我们谈论耶稣的事工时,常常聚焦于神迹奇事、复活的荣耀、五旬节圣灵降临等宏大事件,却很容易一带而过耶稣痛苦与人性软弱最彻底表露的客西马尼园场景。然而,在客西马尼园里耶稣的眼泪、痛哭,以及"阿爸,父"的切身呼求,其实是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范。张大卫牧师对此有着深入的教导,指出在当代社会和文化愈发追求胜利主义与成功主义之时,信徒也往往随波逐流,只偏重复活的荣耀,而逃避苦难与悲惨。
然而在圣经中,"荣耀"总是在经历苦难之后才显现。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虽行了无数医治与宣讲,但祂最关键的事工只有一次"十字架事件"。而在走向十字架的那一刻,耶稣首先在客西马尼经历最后的剧烈灵性争战。这意味着,就连耶稣也不觉得那条路轻松;苦难也并非唾手可得的胜利,而是真真切切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耶稣在祷告中直言自己想要逃离那苦杯,唯恐无法承受。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人性软弱之中,耶稣还是宣告:"若是父的旨意,我就要走这条路。"后来,祂真的背起十字架。张大卫牧师认为,当代生活中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危机与痛苦时,也要效法主在客西马尼园的榜样。
当代人的苦恼千差万别:经济困难、职场不安定、疾病、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破裂、抑郁与焦虑......当这些问题越发沉重,我们往往会问:"信仰到底是什么?"在教会里,我们可能听过无数类似"上帝会解决你的一切问题"的讲道,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有人明天就不知该如何度日,有人迫切地为家人的重病祈祷却看不到好转,更有人在遭逢悲剧时陷入"上帝真的存在吗?"的根本性怀疑之中。这种时刻就像置身客西马尼:我们心里充满无力与恐惧,只能呼喊:"若你肯,请挪去这杯!"但当我们更深入地默想这段祷告时,也会渐渐明白"然而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之顺服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与布道会中反复强调,客西马尼祷告意味着"神的旨意有时与我们的期待完全不同,甚至包括痛苦,却终将万事互相效力,成就善工"之信心。对人而言,十字架就是耻辱与失败,但在神的救赎计划里,十字架却带给世人复活与永生。这种观念同样适用于当下的各种问题:也许眼前看似绝望与痛苦,但它并未超出神的掌管。我们是否相信,即便我们身处血流成河的汲沦溪边,也依旧在神的拯救之光范围之内?能否坚信神在那深渊之外仍然掌管一切?这正是当代基督徒要实践客西马尼祷告所需的根基。
其实翻开雅各书、彼得前后书,就能看到初代教会信徒也同样面对疾病、逼迫、贫穷等苦难而备感艰难。因此,书信作者才鼓励他们"落在百般试炼中,要以为大喜乐"(雅1:2),并说"不要以火炼的试验为奇怪的事"(彼前4:12)。表面上看这毫无现实感,但背后正是指向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榜样:"既然这是天父的旨意,即使当下无法理解,我也会往前走。"在此过程中,我们必然会有内心的压抑、绝望感。但即使在痛苦的深渊,我们仍可呼求"阿爸,父",并且经历神不会撇弃我们的事实。耶稣之所以能背起十字架,最终在复活中得胜,乃是因为祂在客西马尼已将自己完全交托给父。当代信徒同样需要常常回顾这个事实。
尤其是张大卫牧师严厉地指出,现在教会里存在的"野心中心化信仰"或"现世成功至上"的倾向,实际上违背了基督"甘愿顺服与牺牲"的教导。许多信徒在教会中热衷于唱诗、宣教、服事,但一旦遇到苦难或艰难,就会立刻埋怨神、甚至放弃信仰。正如门徒们在最后晚餐时还热情澎湃,却在客西马尼园里连片刻也无法警醒,最终在耶稣被捕时惊慌失措;彼得口口声声"与主同死",却选择在祷告时睡觉,在危机爆发时又拔刀乱砍,接着接二连三地否认主而逃走。今日教会与此并无二致:我们或许也大声宣告"主啊,我爱你!为你做任何事都可以",可是一旦痛苦临到,就转眼间动摇甚至远离。张大卫牧师表示,仅靠人的豪言壮语是不可能走上十字架之路的,唯有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即向天父的绝对依靠--才能使我们得以持守。
此外,客西马尼祷告也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付诸行动的力量。"起来,我们走吧!"这是耶稣第三次祷告后对门徒所说的话(可14:41-42)。换言之,祷告的结局并不止步于情感层面的安慰,而是真正迈向十字架的"行动"。同样,现代教会也需要被这个事实所激励:我们可以在教会中热烈敬拜、祷告,但若要让祷告具有真正意义,就必须带着神所启示的顺服与能力,走进那现实的"十字架场景",正面应对痛苦与冲突。正如耶稣在得出"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的结论后,就坦然迎上了被捕的命运一样,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种种张力与试炼,也当如此不逃避地直面它。
这样的实例如:为社会底层或边缘群体献身;在教会冲突中坚持以爱化解;在捍卫真理与公义时甘愿付出代价。耶稣在祷告后立刻站起,"任凭人把祂捉去"而毫不退缩;我们若要真心领受祷告的果效,也应该这样迎向自己的"十字架"。张大卫牧师总结说,客西马尼祷告最根本的诉求,并不是"消除所有痛苦",而是求得"即使痛苦会如期而至,仍能照神旨意顺服到底的力量"。从福音书所见,十字架最后并没有挪开,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已先在灵里取得胜利。当今教会若把握这一信息,就不会把"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当作信仰的唯一目标。虽然奉主名祷告时,神迹医治或问题突然得到解决也可能发生,但并不一定每次如此。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否获得即时的显著改变,我们都要在祷告中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即或如此,也要顺服神的旨意"。这才是客西马尼祷告的精髓。即便在世人眼中看似失败,正如十字架在外人看来是耻辱,但神却能使其成为最伟大的胜利。张大卫牧师在许多讲道中反复强调,这正是耶稣从最后的晚餐到十字架一路所表明的:那实质上是通往荣耀的朝圣之路。
同时,客西马尼祷告也与教会中的"代祷"密切相关。耶稣虽在痛苦中,却依然如约翰福音13章1节所言:"他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随后在第17章献上大祭司的祷告,为门徒和未来信徒代求。与客西马尼园那般孤立无援的处境呼应起来,让我们更深体悟:"主曾为我们持守到最后。"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在教会中彼此代祷时,要记得"耶稣已先在苦难的祷告之地为我们开路"。教会理应为受苦的人流泪祈祷,恳求神抚慰他们。就像耶稣孤身祷告,我们也常因疲乏或懈怠而想要入睡,但若真要与主同在,就必须警醒祷告。否则,我们就与客西马尼园中熟睡的门徒毫无差别。张大卫牧师更提醒说,如果今日个人祷告被忽视,教会里彼此为对方切切代祷的风气也逐渐淡薄,那么"客西马尼园的眼泪"就只能在世俗社会的每个角落空自流淌却得不到回应。耶稣被钉十字架时,门徒因惧怕而四散,今天又有多少人会在身边的痛苦面前袖手旁观?教会若不能真心为那些陷于艰难的人痛哭祈求,也就重演当年客西马尼的景象:主在孤独中走上十字架,我们却抱着自己的顾虑退后。若我们不肯警醒祷告,基督的孤独将一再重现,而我们自己也可能在危急时刻被撇下,陷入慌乱。
与此同时,客西马尼祷告还与"饶恕"的功课相连。耶稣在十字架上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这是在客西马尼园已然定意顺服父旨意、将自己完全交托之后才能做出的行为。我们若在现实里难以原谅某人,往往是因为心中的委屈与伤痛过于强烈,无法宽容那些"把自己钉在十字架"的人。然而耶稣在最残酷的背叛、羞辱和痛苦中,仍然选择了饶恕。其根源在于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让祂彻底放下自己。张大卫牧师表示:"饶恕在人看来近乎不可能,但若真正经历了客西马尼的祷告,多少就能体会主的心肠。"也就是说,即便身陷愤怒与创伤,只要相信神有更高的神圣旨意而甘愿走这条路,便可能踏上饶恕的起点。
因此,客西马尼祷告并非只是一段历史记载,而是当代基督徒在信仰历程中如何坚守并走向成熟的现实指标。我们往往盼望通过重大神迹或奇事体验神,但最伟大的奇迹也许正是:在十字架面前能祷告说,"主啊,纵然与我心意相左,我仍愿遵行你的旨意。我依然惧怕、痛苦,但我不会逃避你所走的路。"通过这样的祷告,我们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带着耶稣的孤独、哭泣和顺服去面对生命。如此,当我们走向世人时,才真正能经历复活的喜乐。张大卫牧师多次重申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唯有认识苦难的幽谷,才能更清晰地望见复活高峰的壮丽。"大多数人只想眺望高峰,却不想深入幽谷;但耶稣的生命告诉我们,复活绝不可能与十字架分离。门徒的背叛、世人的误解,以及客西马尼园的痛哭,这一切奠定了十字架的必然,也才有随后复活的完成。教会若忽略这一点,看似热衷追求外表的复兴与增长,却会在真正苦难临到时轰然倒塌。
张大卫牧师还时常提及,在"群体连结"层面,客西马尼祷告对于基督教会尤为重要。教会并非只聚集那些信仰"成功"的人,反而应当有许多受伤、失败、痛苦的人彼此扶持、一同流泪祷告。正如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让门徒们"与你们同在,要警醒祷告",我们也应学会彼此守望、代求。当有人在祷告中挣扎,我们要能真心陪伴。即便我们像当年的门徒那样打瞌睡,或空口说"绝不会背叛"却最终失败,但仍可回转重新凝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帮助对方再次警醒。而其核心动力就是"阿爸父"的爱。与其向人发怒或绝望,不如记得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展现的恩典与忍耐,一同背负彼此的重担。
如果从当代角度审视教会大量的冲突与矛盾,不难发现其中往往缺乏"客西马尼式的祷告"。基督徒之间有时会采用世俗方式争论、结党,一旦伤害加深就离开教会。就像门徒们在耶稣被钉时四散逃跑一样,这一幕在当今也不断上演。然而,神的爱始终不变;只要我们再次仰望祂,就能重新回到祷告的阵地。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正是客西马尼祷告对当代教会提出的核心挑战":我们不要仅停留在对经文的理性理解,而要实际地以"我要同主一起祷告,我要警醒,不要陷入试探"为行动原则。如果没有这种决心,教会即使扩大会堂、举办各种盛大的活动,也仍然无法真正参与基督的荣耀。
总而言之,客西马尼祷告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文化背景下,都是"信仰身份"和"门徒核心"的关键指引。耶稣在那里经历了最深的痛苦与挣扎,却以对天父的绝对信任获得了胜利。门徒则在睡眠与逃亡中暴露了自己的软弱,但复活之后又归回得以更新。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段旅程完整地展现了人类的失败与神的救恩如何交织。当我们今天默想这一经文时,就必须诚实面对自己不信、懒散、恐惧与软弱的内心,并在此处呼求"阿爸,父",献上"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的祷告。教会真正的复兴与圣洁也正从这里开始。耶稣在背十字架之前,先独自穿越了无人理解的祷告幽谷;也正因为如此,复活的晨光才得以降临。
最后,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提醒的:无论对个人信徒还是整个教会而言,都不要忽视在客西马尼祷告中"保持警醒"的重要性。我们每次阅读福音书时,都可以想象耶稣越过基德龙溪时看见那被献祭羊血染红的溪水,会有怎样的感触。看着那漫流的血水,耶稣清楚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羔羊,必须承担全人类的罪。然而,那些发誓要与祂同往的人却只顾唱诗、睡觉、甚至背叛。放到今天也一样:我们在复活节礼拜或圣餐仪式中唱着"愿与主同死同复活",却在日常生活中迎来"客西马尼之夜"时轻易陷入灵性的麻木。于是主再次呼唤:"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无论道路多么艰难狭窄,只要相信并顺从天父,我们也必将迎来新的生命与救恩的黎明。
总之,客西马尼祷告揭示了耶稣信仰的核心--即在十字架受难前那场内在的斗争与胜利,也是门徒与教会务必效法的顺服典范。它体现了"非我的意愿,乃是天父的旨意为先"的宣告,更需要"坚信天父的爱与全能不动摇"的信心。我们当不掩饰自己的软弱,像耶稣一样向父倾诉,让那满溢的痛哭与眼泪在神良善的旨意中不至徒然,从而勇敢地说:"起来,我们走吧!"并踏上十字架之路。这样的生命,就是基督门徒的真谛。张大卫牧师之所以不断传扬这一信息,正是因为他相信唯有恢复"客西马尼园的灵性",教会与个人才能真正被更新。耶稣在祷告中已先得胜;今天我们若也在那个祷告之地屈膝,必能看见同样奇妙的恩典与复活大能正向我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