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亚当一人开始的罪与死亡的历史
张大卫牧师在解读罗马书 5章 12-21节时,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两个宏大的时代。保罗在这段经文里把"亚当与基督"这两个人物置于中心。要先理解保罗所描绘的宏大图景,需要记住这段经文涉及圣经整体中最艰深却又至关重要的神学主题:原罪论(Original Sin)、代表理论(Doctrine of Representation)、联合理论(Principle of Corporate Solidarity)、以及转嫁/归算的教义(Doctrine of Imputation)等。张大卫牧师在解释这一部分时强调,许多人会觉得这部分内容很难,但若不放弃并深入探究,就能掌握贯穿基督徒救恩的根本真理。
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九次重复使用"一个人(one man)"这一表达,论证亚当和耶稣基督分别给人类带来的罪与死、或义与生命的历史。如果将人类历史做宏观划分,可以分为"亚当的时代"和"基督的时代"。从亚当的堕落(创世记第 3 章)之后,罪进入了世界,所有人都因此走向死亡,这是旧时代(亚当的时代);而当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时,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基督的时代。保罗将基督的出现视为宇宙性的改变(cosmic change),并宣告信徒已经从旧时代转入新时代,即从罪与死亡的权势下转入恩典与生命的历史中。
然而,有一条教义并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既然是亚当一人犯罪,那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不信者甚至教会内部的人也常常因无法理解这个问题而产生反感。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如果否定或误解了这段经文所说的"因一人的过犯罪就进入世界,所有人都承担了那罪",那么同样也无法正确理解"那位独一的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义是如何转嫁到我们身上,使我们得救"的救恩核心教义。罗马书 5章 12-21节具体阐述了"代表理论"和"联合理论",在其深层中运作的正是"一人的罪如何被归给全人类,一人的义也照样归给所有信而接受的人"这种双重归算(Double Imputation)的原则。其中涉及律法与罪、定罪与称义、死亡与生命,以及"首要的罪"与"首要的义"等彼此关联的主题。
保罗首先宣告:"在亚当里,众人都成了罪人。"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原罪论",并提到这是由奥古斯丁在神学上较为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教义。创世记第 3 章记载的亚当犯罪,乍看是一个人犯的过失,然而实际上,所有人类都与亚当的罪"联合"在了一起。亚当所犯的不信(不顺服)之罪,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传给了所有人。这就引出了许多人常见的疑问:"比如刚出生的婴孩,怎么能说他犯了什么罪呢?"但保罗回应说:"从亚当到摩西之间虽没有律法,然而死亡却作了王"(罗 5:14),这强调了罪并不只是因为是否存在律法条文才确立,而是一旦身为亚当的后裔出生,就已处在罪之中。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指出,以亚当在伊甸园中摘取"分辨善恶树上果子"--即知识树果子的行为为分水岭,人类开始了"罪的权势"浸透在人间的历史。亚当犯罪并不只是"摘了一个果子"这样的小事件,而是"对神的话语不信任、转而听信撒但之言"的根本不信。正是这种不信催生了不顺服,导致死亡进入全人类。"死亡作王"(罗 5:14)这一表述表明,罪不只是道德层面的偏离,而是一种宇宙性、结构性的力量(cosmic power),使整个人类都被囚禁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张大卫牧师在这里联想到罗马书 6章 23节中保罗的中心宣告:"罪的工价乃是死",指出只要罪入侵,就无可避免地结出死亡的果子。
这种罪与死亡的结构性力量,也可以用保罗所说"原罪被归算"这一神学概念来概括。看似无辜的孩子,实际上也因其承继了从亚当传下来的罪性,而无可逃避罪的重担。针对那些难以接受此种教义的人,张大卫牧师建议先承认圣经一直在教导"联合的理论"。例如旧约中提到:"父亲的罪要殃及子孙三四代"(出 20:5-6),又如可拉(고라)的叛乱不仅使可拉本人,还使所有与他相关的家族一同受罚(民 16章),以及约书亚记中的亚干事件(书 7章)等,都体现了个人的罪会牵连整个群体并带来审判的连带结构。相反,义也有类似的连带性。亚伯拉罕因相信并顺服神而立的约,不仅止于他个人,而是流传给他后代千代万代。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同时具有代表性,会影响他所处的群体与子孙。
从罗马书 5章 12节起,保罗便以"在亚当里的人都在罪与死亡之下,而在基督里的人在恩典与生命之下"作出鲜明对比。张大卫牧师形象地阐述说:"还在我们出生之前,人类就已经掉进了罪的蓄水池。"他用比喻说明人在罪中挣扎的实际图景:如同身处一片充满腐臭之水的世界,无论多么拼命地挣扎都无法自救,只有"新的水源、生命的泉"涌流出来才能拯救我们,那"生命的水"就是耶稣基督的降临及其救赎工作。
因此,原罪的核心要点就是"亚当一人的过犯罪行归给了所有人",这在神学层面和人的生存层面都极为重要。张大卫牧师也曾用"改良种子论"来比喻:把真正的甜柿枝条嫁接在野柿树(고욤나무)上,原本苦涩、难以食用的果子就会因嫁接过程而变得甘甜丰硕。同理,人本来承继了亚当犯罪的种子,但若与基督那"新的枝条"嫁接,便能结出圣洁而丰盛的果子。尤其在科学发展之后,我们得知一个种子里包含全部基因信息,许多神学家也认为这让我们对"原罪"--在一个种子里已蕴藏了所有特质--的概念更容易理解。
张大卫牧师指出,若亚当以不信与不顺服开启了"原罪的世界",那么我们每个人也在本性上随从这犯罪的倾向。真正的改变只能通过自我否定(钉死亚当式本性)并与基督联合来实现。保罗在罗马书第 6 章谈到的"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洗礼"理论便是对此的阐明。亚当式本性会把人推向罪和死亡,除非被钉在十字架上(加 2:20),这样耶稣的生命才可能嫁接到我们里面。如果错过这一真理,人就无法摆脱罪的束缚,也无法从死亡的根本压迫中得到解放。
接着,张大卫牧师还引用创世记第 15 章,亚伯拉罕与神立约时,将祭牲劈成两半等待的事件,来说明在"立约"的关系中,只要与代表者一人订立约,那么其所有后裔及群体都被纳入那约的影响之下。亚伯拉罕因顺服而得到祝福,他的子孙也承受了这福;亚伯拉罕在细节(未将鸽子劈开)上失败,他的后代就因此在埃及做了 400 年的奴仆。即"代表者"所成就或所失误之事,会连带影响其后裔。希伯来书作者解释说,利未之所以有权利得十分之一的供养,是因为"当时他尚未出生,却已在亚伯拉罕的腰中,与亚伯拉罕一样向麦基洗德献上了十分之一"(参来 7:9-10)。这些旧约例子都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其后代与整体--这是"代表性"最典型的事例。
因此,罗马书 5章 12-14节的要点,就是解释全人类为何因亚当犯罪而致死。即便"这罪不是我亲自犯的",但我已经与亚当"同在"并"共享"了罪,他的不信和不顺服也与我联合。这就是罪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什么耶稣基督的义也能转嫁给我?"的前提说明。保罗说"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 5:14),表明一个人的代表性所带来的影响是何等巨大。如果说亚当是将人类带入罪与死之中的代表,那么基督则是带领我们进入生命与义的代表。
在实际的基督徒生活里,张大卫牧师也强调,这"代表与联合"的原理极具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雅各书 5章 13-16节,"义人的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这里也体现出一个人的祷告与信心不仅改变其自身,也能影响他人。只要一人担任代表祈求神,神就会回应,并使患病的得痊愈。换言之,祝福与咒诅绝不只是个人范畴,而是带有连带性。正因如此,信徒应严肃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同时也因为基督为我们所献上的代赎之爱,正是借着这种"代表性",使他的宝血之大能在今日仍对我真实有效。
总之,"从亚当一人开始的罪与死亡的历史"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过失。创世记 1章 31节神所创造的世界本是"看为甚好"的伊甸,但由于亚当没有遵守神的诫命、堕入不信与不顺服,罪就进来了;死亡也因此扩张到全人类,无论在律法之前或之后,所有人都被捆绑在这罪里而苦苦呻吟。只有承认这一教义,才能完整地领受"那位独一无二、耶稣基督的顺服如何带来恩典与生命"的救恩奥秘。保罗在罗马书 5章后半部分正是为此竭力作辩。
Ⅱ. 因耶稣基督的顺服而开启的义与生命的时代
正如前文所述,在亚当之下的罪与死亡使人类陷入了旧时代。张大卫牧师指出,保罗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耶稣基督"这"一个人"即"新亚当"的概念。罗马书 5章 15-21节恰如一则向新时代献上的赞美信息。保罗说:"正如罪是借亚当进入世界,照样恩典与生命是借耶稣基督而来。"他将这过程称作"恩典的礼物(Gift of Grace)",即不是人类自己发现的,而是源于神单方面的慈爱所赐下的礼物。
保罗宣告:"因一人的过犯众人被定罪,因一人--基督的顺服,众人得称为义"(参罗 5:18-19)。张大卫牧师在这里引用"两个亚当论(Adam-Christ Typology)"来解释,也回忆起哥林多前书 15章:"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魂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赐生命的灵。"第一个亚当属地,最后的亚当-基督来自天上。在这两者的对比中,属旧时代的人仍在罪与死亡的属性之下,结局是逃不过死亡;然而属新时代的人则在"赐生命的灵"--基督里,享有永远的盼望与永生。
在罗马书 5章 15-17节中,保罗描绘了"若因亚当,死亡作了王;那么借耶稣基督,义与生命也要作王"。以前罪的权势像暴君一样统治世界,如今因基督的义而发生了逆转,基督的义已取得主权。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宇宙性的反转(cosmic change)",保罗也在这里呼喊说:"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 5:20)。人无法自行摆脱罪与死亡,唯有依靠耶稣基督的代赎和顺服才能得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基督的顺服恰恰精确地"抵消"并"推翻"了亚当的不顺服。亚当不信神的话而导致对诫命的违背;而耶稣基督则相反,"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2:8)。他以绝对的信任与顺服完全实现了天父的旨意,其代价就是替全人类担罪的十字架之死。正是因这死与复活,使我们能够得着生命与义。保罗在罗马书 3、4 章已反复指出,基督的牺牲是"挽回祭(propitiation)"、"赎价(redemption)",同时也带来"称义(justification)"。
那么,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意味着什么?张大卫牧师强调要关注保罗所说的"与基督联合(union with Christ)"的概念。罗马书 8章 1节:"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这是因为信徒与基督联合,基督的血与义归给了信徒,信徒在基督里,基督也在信徒里面--这是一种灵里的实在,如同教会的头与肢体一般地连接在一起。雅各书 5章所说的"义人的祷告大有功效",归根结底也是指在基督里被称义的人,能够切实地将恩典与生命带给这个世界。
若不能牢牢把握这一点,就很难理解接下来罗马书 6、7 章所提及的具体成圣教导。来自亚当的罪根已经被宣判定罪,但我们仍然带着血肉之躯,依然会经历罪性。然而,一旦在耶稣基督里接受了新生命,就要把"亚当式的旧自我"视为已经钉死在十字架上(加 2:20),并且每天在与主的联合中生活。此事并非瞬间完成的魔术,而是需要信徒主动顺服和立志,也需要圣灵的帮助而逐步实现。即便如此,这救恩在客观上已有坚固的根基--它是"一个人,耶稣基督"完全成就的,因此我们能确信罪和死亡作王的时代已过去,我们正在"生命之中作王"的时代里满怀盼望。
保罗所说的"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借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 5:21),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也包含了对现实的永生应许。若我们从亚当里转到基督里,被基督的宝血洗净,就已成为"君尊的祭司"(彼前 2:9),即以尊贵的地位"作王"。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反过来要治理、胜过罪。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这对教会的身份认同具有深远影响。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信徒个体彼此互为肢体而相互联结。因此,一人若活出信心与顺服,就会将影响自然而然地带给整个群体与社会;同理,一人若陷于罪与不信,对周围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再一次,"代表与联合"这一观念贯穿于教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走信仰之路的基督徒需要常常警醒地问:"我是属亚当的,还是属基督的?"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5 章后半部更加宣告:"正如因一人而有了死亡,也照样因一人而有了复活。"耶稣基督是初熟的果子,信他的人也将在将来得以同享复活。亚当犯罪时,他"腰间所包含"的所有子孙都无可豁免地在罪里;现如今与基督联合的所有人都要一同享有基督的复活生命。罗马书 5章 12-21节传达的核心就是"不要留在亚当里,而要进入基督里"。在基督里不仅有永远的救恩,也在日常生活中能因圣灵所赐的能力每天经历得胜。这是何等蒙福的应许!
在讲道末尾,张大卫牧师再次引用约翰福音第 15 章"我是真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的比喻。这比喻同样宣告了联合的真理:只有当我们被嫁接在耶稣基督这真葡萄树上,才能结出义与生命的果实。若仍处于"亚当式的野葡萄树"状态,就不可能结出真正的果子(即神所喜悦的义与爱)。所以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脱去旧人,与基督同受洗礼(罗 6:3-4),并穿上新人"(弗 4:22-24)。
总之,保罗在罗马书 5章 12-21节所勾画的历史大图,清晰地表明:"因一个亚当,死亡和罪进入世界;因一个基督,生命与义降临人间。"亚当是我们"旧的代表",耶稣基督是"新的代表"。张大卫牧师借此勉励信徒,透过这段经文总览原罪论与代赎论、称义与得荣等教义:若罪与死亡的旧时代已过去,而现今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迎来了义与生命的新时代,那么就应当在圣灵里实际并积极地享受这个真理。任何罪行或过往,都不能再以死亡的暴君身份辖制我们,因为恩典与义拥有更高的主权。保罗之所以高呼"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旧时代与新时代,成为在人生各个层面都有决定性分野的关键点。基督徒不再属于亚当的谱系,而是靠着耶稣基督的宝血得赎,被嫁接在他的复活生命里。一旦清楚地认识到这"两个代表者"(亚当与基督)的对比,信徒就会心存感恩和敬畏之心,常常省察"我如今是否活在基督里"。保罗在罗马书 8章 1节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这使信仰的核心变得无比清晰;同时,我们也因此发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带着这荣耀的福音去服事世界。
最终,由于"一人的不信招致全人类的罪与死",同样也因"一人的完美顺服使恩典与生命临到所有信而接受之人"。保罗在此极富张力地呈现了历史神学(History of Salvation),提醒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光照。唯有对"代表理论"和"联合理论"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坚定相信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之死如何替代我的罪,以及他完全的义又如何转移(转嫁)到我身上。这并非停留在教义知识层面,而是在祷告、敬拜、群体服事、以及个人日常都带来深层改变。一位义人的祷告可以转变时代,一间真正与基督联合的教会也能为城市带来祝福,进而对整个国家产生美善影响--这正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张大卫牧师盼望我们能常常回顾这信仰的根基,成为真正"走新亚当之路"的信仰群体。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教导,而是宣告基督藉着十字架与复活所带来的"宇宙性翻转(cosmic change)"已经成就。如今,人类各人都面临选择:是留在亚当里,还是进入基督里?若已被嫁接在基督里的信徒,就更应在现实生活中斩断罪恶,在圣灵的大能里实践公义,使神国度的丰盛果实先在地上彰显,并最终期盼神之国度的完全实现。
简言之,保罗在罗马书 5章 12-21节中所宣告的是:"因一个人的过犯,众人成了罪人;因一个人的顺服,众人得以成为义人。"这就是结束罪与死之时代、开启恩典与生命之时代的核心信息。原罪论与代赎论正是说明:"一个人的罪是如何变成所有人的罪,而一个人的义又如何归给所有信的人"的基础。若亚当作为整个人类的"头"将我们引入罪之世界,那么基督作为新时代的"头"就将我们引入恩典与永生的国度。保罗在罗马书 5章后半部分以极致的赞美结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据张大卫牧师所言,他在讲道结束时常这样呼吁:"我们不再是被死亡权势压制的无力者了。在基督里,罪与死作王的时代已被终结,恩典与义作王的时代已经来临。现在,我们要立基于基督,而非亚当。只要住在他的爱里,我们就能活出奇妙的新生,也能在今生逐步展现神的国度,并最终承受永恒的生命。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啊,不要滞留在亚当里,要住在基督里,不再作罪的奴仆,而要享受生命的自由。这就是罗马书 5章 12-21节所带给我们的福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