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犹大的背叛与耶稣最后的爱的劝勉
在约翰福音第13章20-30节的经文中,我们读到这样一句话:"犹大吃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这段经文让我们生动地看见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情景。场景发生在耶稣与门徒所共进的最后晚餐之中,其中不仅包含了耶稣所展现的极致之爱和劝勉,也对比出了犹大最终拒绝这份爱的行为。张大卫牧师在对此经文的讲解中,深刻地强调了主的爱并不会强迫人作出自愿的抉择或悔改。"上帝可以勉强我们回转"这一想法与"爱"本身的真谛相违背,因为真正的爱不是强制,而是基于自由的选择。犹大的例子恰恰体现了人在面临这份"自由"时会做出何种回应。
耶稣亲手将一块饼递给犹大的这一举动,绝不仅仅是席间一个普通的动作。若了解巴勒斯坦地区的文化背景就会知道,亲手把饼掰开并递给某人,是对其表示特别尊重与关爱的象征。可见,耶稣即便到了最后一刻仍想把犹大揽在怀中,并让他坐在最亲近的位置上,诚心地表达对他的关怀。在这过程中,也包括为门徒洗脚的事件。直到那个时刻为止,耶稣所展现的爱都贯穿着"服侍"与"劝勉"的信息。其他门徒在面对耶稣这种谦卑的服侍与教导时,也许心里既感动又流泪,或许正重新思考自己对弥赛亚的理解。然而在他们中间,犹大却始终无法完全接受耶稣的爱,他早已经在心里埋下了背叛的种子。
张大卫牧师在此特别强调:"被主放在最近处的那位门徒,竟然出卖了主。"这当中值得我们反省自身内心的地方。犹大管理钱财。在犹太群体,尤其是弥赛亚群体中,能被托付管理钱财的人往往要得到极大的信任。因为钱本身极具诱惑,也往往会成为争端和纷争的导火索,因此通常会交给既有责任感又灵性成熟的人负责。可是耶稣却把钱囊交给了犹大,这说明耶稣曾对犹大寄予深切的信任,也相信他能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张大卫牧师将此解读为"主到最后都相信犹大",并强调这并非强迫或诱惑,而是因为在上帝那里只有"绝对之爱的预定"。但犹大由于内心潜伏着世俗的欲望和扭曲的眼光,没有接受主的劝勉。
打破玉瓶用香膏膏抹耶稣的那位女子所发生的事迹,也将犹大内心状态最为关键地暴露出来。有人把盛有极贵重香膏的玉瓶打破,倾倒在耶稣身上,以此表达至诚至切的爱。可犹大却以世俗、功利的视角回应:"不如把这钱拿去周济穷人。"表面看来,帮助穷人并非坏事或错误,可问题在于,犹大看不到这一举动背后"爱的本质",也不明白对耶稣全心全意的献上才是敬虔的核心。他用冷漠的计算取代了热情的奉献。耶稣的道路在世人眼中或许愚拙或低效,但本质上这是爱的道路、十字架的道路,也是借着自我牺牲来拯救的道路。犹大并不理解这条道路,甚至可能不愿去理解。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犹大心里"比蛇更可怕的罪性"暴露之处。
约翰福音第13章把这最后的晚餐推向高潮。耶稣直言不讳地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听见这话,门徒们面面相觑,心生疑惑,开始猜测:"祂指的是谁呢?"然而即使如此,耶稣依然没有马上指名道姓地揭露"那人就是犹大"。而是说:"我要蘸一点饼给谁,谁就是了。"然后亲手把那饼交给犹大。这举动不仅点出了出卖者的身份,同时也是向犹大最后一次施予爱意的象征。将蘸过的饼交给人既是亲密的表示,也带有警醒与挽回的意味--"我知道你心里的所想,但你仍可以回头。借着这块饼,我再一次邀请你归回。"然而犹大却拒绝了这份邀请,拿了那饼后立刻就走了出去。
约翰在经文里写道:"犹大吃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这里的"夜间"并不只是为了描述时间背景,还是犹大灵性状况和世界黑暗本质的一个象征。夜代表着黑暗、隐藏、罪恶和堕落的时刻,也是耶稣即将独自走上那苦路的转折点。那是爱再也无法打动的时刻,是背叛成为现实的时刻,是属灵的黑暗具体显现的时刻。张大卫牧师认为,这里的"夜"不仅指代一段时间,更象征所有离开上帝、拒绝主爱的人所步入的黑暗境地。换言之,如果我们拒绝主的爱而不愿回转,我们同样可能走进那黑暗之中。
再者,在这段经文中,门徒们的反应也相当值得注意。看见犹大出去了,部分门徒还猜测:"啊,可能犹大管钱,去为过节买什么必需品吧。"或者"也许是去分给穷人什么吧。"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完全没看透犹大内心早已蔓延的背叛种子。于是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务必要常常警醒祷告,彼此关怀,真诚地在恩典中相交。即使在爱心的群体中,若是灵性上的麻木与疏忽重叠,内部潜藏的危机也会在无人察觉时迅速扩大。
那么犹大的背叛究竟始于何处?从前文提到的打破玉瓶的事件可见,犹大正在被世俗的思维所支配。他看不清,也不愿看清耶稣的道路。哪怕听了主的教导和劝勉,也只用自己的欲望和偏见去衡量、判断,最终把献给耶稣的那份爱和奉献当作浪费。或许当犹大发现耶稣所宣告的上帝国度,并不符合他期望中的政治解放或世俗荣耀,他就心生失望。耶稣展现的谦卑服侍、对罪人和贫穷之人的宽容、以及走向十字架的那份舍己态度,跟犹大所期待的"革命领袖"形象相差甚远。
犹大直到最后的机会仍拒绝主的爱。他领受了那块饼却转身离开,意味着"他的抉择已经确定"。爱不强迫人。张大卫牧师将之称为"上帝的痛苦"。全能的上帝因为给了人自由意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走向罪与背叛的深渊。虽然神的爱是无限的,但如果人始终拒绝,那最终就会走进永远的黑暗之中。而约翰福音这一幕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在黑暗边缘,耶稣依旧伸出手,但犹大却将其狠狠甩开的情形。
我们不能只把犹大当作一个"极其可怕的背叛者"来简单定性。犹大的形象或许也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潜藏的一面。即便我们在教会中许多年,听道、服事、参与奉献,心里仍可能存着世俗标准去评判主的工作。当我们自觉陷入局限与无力时,也许不会谦卑悔改地向主呼求,反而会以批判和冷漠的态度贬低那份爱:"这样做不现实吧?能不能更有效率一些?"此外,若我们在教会里担任职分、负责事务乃至管理财务,就更要谦卑地省察自己。犹大虽然得托付保管钱囊,却依然堕落;人性并不会因外在职分而自动免疫于罪。
犹大的背叛不仅是历史事件,也是对当下生活的一次警醒。尽管耶稣的爱与呼唤,悔改与回转的信息不断响起,我们依然有可能拒绝它、不加理会。上帝"到最后都在爱",却不会阻挡那些选择继续走向黑暗的人。张大卫牧师由此劝勉我们"时刻谨醒,不断地来到主面前"。听道、默想之处,每一次都好比犹大接过那块饼的时刻:它能拯救我们,也同样能成为审判我们的证据。如果我们不肯回头,它就会带来刑罚。可见,约翰福音13章呈现的最后晚餐场景,既是主之爱的巅峰,也让人的背叛极度凸显。而在这二者之间,还始终保留了一条"回头的机会"。
彼得也是门徒之一,他后来也三次不认主,但最终他悔改并回转。犹大却没有这样做。彼得的否认更多是因胆怯与软弱,但其内心深处依旧爱着主,因此他能痛哭忏悔。然而犹大心中深埋的野心和欲望令他早已谋划了背叛,并落实于行动。他的背叛没有走向悔改,却走向了绝望和自尽。由此可知,人内在的罪性是何等深沉与可怕,同时它又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的悲剧。
在最后的晚餐里,当犹大离开时,门徒们到那时还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们猜测犹大可能是去办事或为贫穷的人送财物。他们并没有看穿犹大内心已然根深蒂固的背叛。这提醒我们,即使在信仰群体中,我们也不一定能准确觉察彼此的属灵状态。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要常常保持警醒,彼此代祷,彼此照顾,在恩典中真诚相交。只要在灵性上缺乏警觉与爱心的关注,隐藏的危机就很难被及时发现,并可能终酿大祸。
因此,犹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的呢?如前所述,从"打破玉瓶"事件来看,他已一步步陷入"世界的逻辑"当中。他看不见主的道路,也拒绝去理解。哪怕听到主的教导和劝诫,也只是用自己的欲望、偏见来衡量,结果把那"爱与奉献"视为浪费。他或许还发现耶稣对天国的宣讲并不符合他的政治期待,就生出了深深的失望。耶稣身上所体现的"自我降卑""服侍领导力",以及对罪人与贫穷人的宽容,尤其是走向"十字架"的牺牲,全都与犹大所设想的"革命领袖"大相径庭。
犹大最终仍拒绝了主最后的爱。他接过那块饼后,立刻走向外面,"他的决定就此定型"。爱不是强迫。张大卫牧师把这称作"上帝的痛苦"。全能的上帝选择给予人自由,一旦人自己决定投向罪与背叛,祂并不强行阻拦。这正是"爱的国度"最痛苦的一面:虽拥有无限的大能,却因爱而尊重人的自由。因此,若有人坚决拒绝,那便只能在永恒的黑暗中沉沦。而约翰福音中的这一幕,让我们目睹了犹大在黑暗的门槛上无情推开耶稣之手的顽梗。
我们若仅把犹大视为一个恶名昭彰的反派,而忽视这故事当中对自身的启迪,就大错特错了。犹大的背叛或许就暗示着,每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心里,都可能潜藏同样的阴暗面。我们即便在教会服事多年,也可能在遇见神奇妙工作时,用世俗标准去质疑;而当自己发现局限和软弱时,不是回转悔改,而是消极地批判"这样做不合理吧,能不能再实际一点?"与此同时,担任某些职分或管理财务的人,尤其要谦卑审视自己的内心。犹大虽受重托,却依旧堕落。任何人都有跌倒的可能。
犹大的背叛不仅仅是当年的一场悲剧,更是对我们今天的警钟。耶稣的爱与救赎之声虽常常在我们耳中回荡,但我们也可能对它置若罔闻,甚至予以拒绝。上帝至终仍是那位慈爱怜悯的神,但对那些坚持拒绝、执意走向黑暗的人,祂也不会强行挽留。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常常回到主面前。我们在聆听、默想圣言之时,就如同犹大当初领受那块饼一样。那块饼能成就我们的拯救,若我们不回转,也能成为我们的审判。正如约翰福音第13章所展现的,最后的晚餐既是主之爱的巅峰,也是人之背叛的极致。而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仍然存在着"回转的机会"。
门徒彼得也曾背弃主,但最终悔改得以回转。犹大却没能如此。彼得的否认源自懦弱与惧怕,但他心里始终留存着对主的爱,因此能在后来痛哭并悔改。犹大的背叛则是出于对权势与欲望的深深执着,他早已预谋并真正实施。这样的背叛结局便是无尽的绝望与自我了断。这也说明了,人性中的罪恶势力何其可怕,而这悲剧的可能性并非只落在他人身上。
最后的晚餐场景里,门徒对犹大突然离去仍不知真相,这一事实让我们看到,属灵的警醒何等重要。张大卫牧师提到,如果门徒们更早去留意犹大的状况,或许透过言语、行为觉察到某些不对劲,还能及时劝告、带领他悔改。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真实写照:我们身边或许有人在信仰中落入灰心,或被罪恶的诱惑拖入深渊,甚至慢慢远离教会与主的光,我们却常常毫无察觉。只有当我们以祷告、真诚的关怀和互相扶持建立起紧密的属灵联系,才有可能帮助陷入黑暗的人回转。否则,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会深陷罪网,很难及时挽救。
耶稣的爱终究是张开双臂等待每一个人。约翰福音13章20节里,耶稣说:"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这是说人若信而接受耶稣,就是在接待天父。犹大明知这一点,却依旧拒绝回转,等于不仅背叛了师傅,也拒绝接待天父。张大卫牧师解释:"谁也不能强行逆转主的心意。"爱若不能得到对方自愿的回应,就无法真正实现。犹大最终不回转,耶稣也没有用强硬手段去挽留。
同时,从犹大的事例里我们也必须谨记,"回转的机会虽然常常敞开,却并不意味着永远都有机会。"犹大在最后的晚餐里已接过了那块饼,此前也多次亲眼见证耶稣的奇事和恩典,但他始终不改变心意。最后一次机会也被他放弃了。这正显明了灵性黑暗在内心中可以扎根多深,也让我们深感警惕:若一次次忽视神的爱与提醒,终有可能陷入无法挽回的绝望。
因此,约翰福音13章对犹大背叛的记述,并非只是对门徒群体中某次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故事的回顾,更是让我们省察:"我们每日如何领受耶稣的爱?是否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拒绝?"我们每日都在领受主的爱,就像时时可以分领的那一块"饼"--通过神的道、教会敬拜、宣讲的福音,以及信徒之间的相爱交通。我们随时随地有机会回转,却也可能像犹大一样,用顽固与灵性的昏暗错过这机会。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某种"上帝的无力感":即便全能的上帝,也因爱而尊重人的自由,让祂在这份爱中显得"无力"。这"无力",反而是上帝之爱最深沉的展现,因为祂宁可等待人自主回心转意,也不愿意用武力去强迫我们顺服。
"犹大吃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约13:30)这句话在呼唤我们做出抉择。人生每一天都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决定等我们去做:究竟是顺着主的劝勉回头,还是将背对主的道路走到底?这正是犹大背叛故事给我们的终极提问。就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我们心中是否也埋藏着和犹大相似的顽梗?因此需要借着神的话语和祷告,不断地自我省察。并且永远不要忘记,主的爱始终在最后关头仍向我们敞开。若说背叛意味着走向黑暗之路,那么爱便是牵引我们走上光明之路的邀请。而选择哪条路,终究在于我们自己。
2. 属灵的无知与悔改的机会
当犹大走上背叛的道路时,其他门徒丝毫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耶稣明明已直接警告"你们中间有一个要卖我",门徒却只是面面相觑:"这是指谁呢?"甚至当耶稣将饼蘸了递给犹大时,他们仍不清楚这一动作背后的意义。犹大一离开,他们还以为"犹大负责管钱,或许是去为过节采购必需品,或者去施舍给穷人吧"。他们没有看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识破犹大内心潜藏的背叛之心。属灵的无知往往使整个群体处于危机之中。这绝非仅是古代门徒群体的问题,如今的教会群体也常在类似情形中,对周遭悄然发生的属灵危机无动于衷。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强调"属灵的警醒与保持紧张感"的重要性。其实耶稣早就以多种方式提醒门徒,暗示背叛的阴影正在逼近。祂为门徒洗脚时教导"你们也要彼此服侍",又借那位打破玉瓶献香膏的女子彰显"爱的真谛",并在最后晚餐前直言"你们中间有一个要卖我"。但门徒因为尚未深刻体会耶稣爱的内涵,也没能真正明白祂的话,以至于看不清犹大的背叛正一步步成形。这表明,当人的心对爱渐渐冷淡,或灵性变得迟钝时,罪恶和背叛往往会在最亲近的场域里滋长,而人却浑然不觉。哪怕天天与耶稣同在,也仍然可能错失祂的心意,以致无法察觉集体内部罪的种子已经生根。
没人能肯定其他门徒是否真能提早识破犹大的心思,并阻止他背叛。但至少,如果他们能更认真对待耶稣一再提示的警讯,或许会更关注犹大的言行与内心状态,从而尝试去劝告他回头,这才是爱的群体应有的姿态。今日在教会中也是如此,若看到有人在信仰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被世俗的欲望吞噬或陷入灰暗,不应一味地排斥或指责,而当努力将他挽回,让他重归于主。这不仅仅是为拯救一个灵魂,也是为守护整个群体,因为一个人的罪常常也会给整个群体带来影响。
然而,门徒之所以几乎无人怀疑犹大,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在群体中原本是"深受信任"的。让他管理钱囊便能体现这种信任。可见,越是担任要职、肩负重任的人,也越可能面临更大的诱惑;一旦失足,影响将更为严重。张大卫牧师将其引申到"教会领袖或事工负责人需要更加警醒"的层面。因为越是拥有名望与地位,越容易把自己真实的罪性与欲望隐藏起来。一旦像犹大一样拒绝了神的爱,也就拒绝了周围人的信任,最终只能走向黑暗与毁灭。这一幕并非"局外之事",而是所有人都应当警醒的现实教训。
"话语的场所"本身是一块"主分饼"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回转的契机"。张大卫牧师指出:"犹大在那一刻接过饼时,其实拥有最后的机会。"耶稣的爱已经包含在那块饼里。只要犹大选择领受并悔改,事情或许会出现转机。这就是悔改与得救奥秘所在:无论人落在多么深重的绝望与罪恶之中,只要有那么一刻的回心转意,并接纳神的爱,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翻转。然而,犹大拒绝了这场翻转。他拿着那块饼后立刻走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象征他顽梗到底,选择投向黑暗。
这告诉我们:"若人不肯悔改、继续执意抓住罪性最终会如何?"答案就是--信仰的破灭。犹大背叛主之后,因为罪疚而走向自我毁灭。如果他真心悔改,就像彼得那样,或许也能获得赦免与重建。然而他拒绝了那条路。于是,同样是"否认主",彼得却因悔改而被神再次使用,而犹大却因拒绝悔改而坠入永恒的黑暗。这也提醒我们,罪的可怕之处并非罪本身,而是"拒绝悔改"的刚硬心态。
张大卫牧师由此强调,"对于最终不肯悔改之人的结局,上帝也感到痛苦"。全知全能的上帝难道不会用更直接、更具威慑力的方法来强制人悔改吗?但因祂是"用爱统治"的上帝,不会以暴力操控人的意志。祂把自由赐给我们,并在真挚的爱中渴望人自愿回应。如果人依旧坚持罪的选择,上帝纵然痛彻心扉,却仍会尊重人以自由的方式抗拒祂。这样的"爱之国度"尽管美好,但也意味背叛与黑暗的可能性一直伴随存在。
值得留意的,还有那"晚餐团契"的重要性。晚餐不仅仅是一起吃饭的过程,更是属灵连结与对话的场合。耶稣正是在逾越节的筵席上,把服侍的榜样、神国的盼望以及背叛的警讯都一并赋予门徒。我们在教会中的崇拜和圣餐、团契时间,也应具备同样的功能:让彼此在神的话语里保持警醒、彼此关怀、发现潜在的灵性危机,并在罪恶发芽之初就加以劝勉与挽回。这才是爱之群体的真正价值。
但晚餐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有时也可能使人放松了应有的警戒。门徒们正是在这舒适氛围中,忽视了犹大渐行渐远的心。或许他们沉浸在彼此的对话、对耶稣那份爱的感动上,却忘了用心去感受同伴的灵性状态。当我们在教会相聚、共享团契时,若仅停留在表面的问候,或满足于礼仪式的敬拜,却缺少对对方真实属灵光景的关怀,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任由某些人落入黑暗。我们需要用诚恳的爱去倾听与陪伴,才能帮助那些深陷心灵危机的人看到回转的契机。
张大卫牧师在此呼吁:我们要成为彼此的"属灵镜子"。耶稣所嘱咐的"你们要彼此相爱"不是一句抽象口号,而是包括留意对方的软弱和罪,给予回转的机会,甚至严肃地劝诫,并宣告"我们会与你一起面对,一同走过"。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像犹大这样"一个人独自踏上背叛之路"的悲剧再次上演。如果谁都不警醒,也无人关怀,那么犹大会默默地走向黑暗,直到所有人为时已晚才幡然醒悟。
回头再看,当犹大离开时,门徒或许过后才恍然大悟耶稣那句"你所要做的事,快去做吧"究竟意有所指。那时一切已无可挽回。罪一旦从人内心生出,就会带来实际的行动,而这行动往往导致无法逆转的结果。因此,我们当常常警惕"罪仍在心里萌芽时"就及早觉察,悔改归正,否则一旦外化成事实,想要扭转就难上加难。
然而,约翰福音13章犹大背叛的故事,同时又透出深切的盼望。盼望源自耶稣那份不放弃的爱。尽管清楚地知道犹大的心思,耶稣直到最后一刻仍给他靠近的位置、仍亲手递给他那块蘸了的饼,为的是劝他回转。若犹大在那时真正悔改,相信也能像彼得一样重新得到恢复。主的爱正是如此坚韧不拔,也让我们看见: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获得"回转的机会"。不会有人在绝望中被永远抛弃,因为只要一天我们愿意敞开心门,神的爱就会迎接我们。
但我们切不可误以为这机会是无限敞开的。犹大把那最后一次机会摆在面前,却果断拒绝了。当他"接过那点饼,立刻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便意味着再也不肯回头。爱无法强制,主也没有把犹大硬拉回来。自此之后,犹大沉溺在彻底的黑暗与绝望里。张大卫牧师认为,这种结局正是"人把自己抛入没有神同在的苦难中,这是最严厉的审判"。因为离弃神的护佑与恩典,自我封闭于黑暗,便是属灵的死亡。
约翰福音13章的焦点并不仅仅是"犹大卖主"这一史实,更在于当"神无尽的爱"与"人顽强的背叛"正面碰撞时,将产生怎样的结局。而这一切发生在门徒与耶稣的共同体里--那是一个有敬拜、有团契、有真理分享的地方。换句话说,当今的教会和信徒生活同样不是自动绝缘于背叛的"安全区"。纵然我们拥有许多圣经知识,常年参与感人的敬拜,也仍可能在心中暗自孕育"犹大般的种子"。即便在被称为"爱的群体"之内,若缺少彼此的灵性关怀和警醒,这种阴暗也能不知不觉地生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群体也是犹大原本可以获得拯救的"最后机会"。那里有耶稣递来的饼,有对神话语的共同倾听,让人随时能够悔改归回。我们的教会也同样如此。张大卫牧师说:"神的话语像主分饼一样,始终在为我们摆设恩典的筵席。"无论我们在礼拜、领圣餐或分享见证的任何时刻,都可能是"最后的机会"或"崭新的开始"。不同结果只在于:当神借着真理敲击我们的心门时,我们是否诚实地敞开自己。犹大的失败就在于,他始终关闭了那扇心门,最终"拿着饼出去了,那时正是夜间"。
那"夜间"不仅是时间概念,更象征灵性沉沦、离开主、拒绝爱的呼唤。其实在走向那夜晚前,犹大已经拿过了主给他的那块饼,也就是说神的爱与邀请已临到他,他却毅然投入黑暗。同理,这也在警示我们:即便在教会长期聆听神的话语、经历许多恩典,也不能保证不会像犹大一样拒绝悔改,最终落入黑暗。与此同时,这也带给我们盼望:只要肯悔改回头,便能像彼得一样重新站立。张大卫牧师因此说:"我们身上同时带着成为犹大或彼得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走在信仰路上的我们,每天都应反省自己内心的方向何在。主会以爱来扶持我们,以话语来劝诫我们,也会借群体的代祷、关怀来帮助我们,但若我们一次又一次拒绝,最终还是会像犹大那样离开,走向那"夜间"。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危险,并常常以爱彼此劝勉、用神的道照亮自己、活在悔改的道路上。
约翰福音13章20-30节所记载的犹大背叛事件,的确是爱与背叛在同一时刻达到顶峰的悲剧,但它并不仅仅指向一个沉重黑暗的结局。我们也在其中看见,上帝之爱即便能扭转一切,却依然会在人主动拒绝时显得"无力"。正因为爱尊重人的选择,所以上帝并不强行扭转事情的结局。这正是上帝之爱最戏剧化的表达:祂宁可让自己看似软弱,也不强制人顺服。由此我们应当谨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谦卑悔改并抓住祂伸出的手,而不要用我们狭隘的眼光去衡量祂的作为。一旦松开了那只手,剩下的便只有黑暗。
这段经文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时刻警醒、省察自己,也彼此关怀、同心祷告",不让背叛在爱之群体中悄无声息地生根壮大。当有人心里动摇,我们若及时伸手搀扶,劝其悔改,这才是真正的服侍与爱的行动。个人层面,我们也当防备像犹大那样,用功利或世俗的眼光来衡量神的道与彼此相爱的行动,要每天谦卑在主面前,省察自己是否对神的话语抱着"计算或质疑"的态度。我们绝不可让"犹大接过饼,随即出去;那时正是夜间"这句话成为我们人生的最终注脚。相反,我们当紧紧抓住主的爱,靠着不断的悔改走向光明之路。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指,约翰福音13章正是给予我们深切劝勉:要么选择与主的爱同在,要么像犹大一样步入黑夜。愿我们都能领受这真理、警醒自守,牢牢持定那永不离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