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教会的起点与圣灵的应许
主耶稣基督复活之后,与使徒们同在时所说的最重要的话之一,正是"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参徒1:4-5)。在《使徒行传》的开篇,这一命令格外清晰地呈现出来,也成为初代教会的重要起点。主所说的"父所应许的",就是圣灵。约翰施洗是用水,而如今即将到来的时代却是"用圣灵施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当时环绕耶路撒冷的环境可以说危机四伏、杀机重重。钉死耶稣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气势汹汹,威胁要彻底清除所有跟随耶稣的人。即便如此,复活的耶稣却对门徒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换言之,这是叫他们不要后退、不要逃避,而是要在信心的出发点上坚定站立;更是一种神圣的挑战:"你们信心的起跑线就在此处。"
"耶路撒冷"不仅仅是圣殿所在的地理空间,更是"福音传播之源头"的象征。"教会"这一新兴共同体正是在耶路撒冷诞生。在《路加福音》最后一章(24章),主同样命令门徒留在耶路撒冷,直到他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使徒行传》随后记载了这应许的成就--五旬节圣灵降临。这次圣灵降临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幕:凡信主之人都可以领受神的灵。在旧约时代,圣灵只在数百年一次,或仅临到特定的先知、君王或被分别为圣的人;而如今,"凡呼求主名的"(参珥2:32;徒2:21),都能领受圣灵。这是对律法主义者而言难以接受,却又极其自由并震撼既有宗教权力结构的福音。
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圣灵时代的到来,正是"主用自己的血把教会买赎回来,并且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会"。教会并非只是个"建筑物",而是"因主的宝血得救的群体",这是基督信仰的根基。尤其是《使徒行传》1章8节--"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更是初代教会宣教模式的核心经文。教会从耶路撒冷开始,经过犹太、撒玛利亚,直至地极,不断扩张,这也彰显了教会"宣教的本质"。然而这不仅指地理上的蔓延,更意味着福音突破了语言、民族、阶层和过去宗教背景的藩篱,传向世界各处,直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直等到复活的耶稣再来之日,教会都应当在这一命令之下,继续传扬福音。
如《马太福音》24章36节所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只有父神知道。门徒曾问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参徒1:6)耶稣却回答说,时候、日期是父神自己掌管的,你们无须知晓(参徒1:7)。紧接着主又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要作我的见证"(徒1:8)。这话再一次鲜明地将我们的焦点从"猜测时间"转移到"当前使命"--即传扬福音。我们最该思考的,不是"主何时再来",而是"在主再来之前,我们该如何传福音并生活"。
复活的主给了门徒两大方向:一是"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圣灵",二是"当圣灵降临,要把福音传到地极"。这二者并不矛盾。等候并非消极、无力地坐着不动;身处耶路撒冷本就意味着直面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威胁,这本身就是信心的抉择,而这抉择所带来的恩典,就是圣灵的降临。圣灵降临后,教会便从耶路撒冷这个"起点"迅速扩张到犹太、撒玛利亚乃至外邦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马可楼"具有极其象征性的意义。《使徒行传》里,门徒同心合意在马可的楼房里祷告,圣灵就在此降临。教会历史也记载,这里正是初代教会的摇篮,之后众人从这里分散,各处传扬福音。而"马可楼"里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就是选立马提亚为使徒(参徒1:23-26)。这是为填补犹大背叛所留下的空位,维持初代教会"十二使徒"之秩序的神圣行动。张大卫牧师指出:"马可楼既是应许之同在彰显的所在,也是因背叛而生的缺口得以修复的神圣见证之地。"
这里就凸显了"不要离开耶路撒冷"命令的另一层属灵意义,即"在真理与使命开始的地方,不可动摇地坚守到底"。当时的耶路撒冷可谓危机重重:杀死耶稣的权势仍在掌控局面;从门徒的角度看,要么逃跑,要么隐藏,都是极大的诱惑。但主却反其道而行,"留在这里,等候圣灵;从这里开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时,基督徒所处的现实环境也如当时的耶路撒冷一般充满试探和攻击,然而主希望我们不要退缩,而是在所处之处坚守信仰。正是在这种持守中,圣灵降临并开启新的历史。
不仅如此,耶路撒冷既是"教会的开端",也将成为"末世舞台"。《马太福音》24章里提到的末时征兆,就以耶路撒冷和圣殿为背景(参太24:1-3)。主在橄榄山所作的"橄榄山讲论"(Olivet Discourse)也充满了末世性的预言。主的受难开始于耶路撒冷,在各各他的山上达到高潮;复活后向门徒宣告的也是在耶路撒冷完成的。如此,耶路撒冷便成为基督信仰"首尾贯通"的象征--福音的起点也是福音的终点。
而宗教领袖加给主的罪名"亵渎神明"、"毁坏圣殿",从某种角度上却正说明:耶稣才是真正的圣殿,并宣告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成为神的圣殿。"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这是对旧约祭祀体系和以圣殿为中心的律法制度的终结宣告;基督的身体成了新的圣殿。过去神的同在似乎只局限于实体圣殿,而今凡信耶稣者,都能领受圣灵,成为"神的殿"。从这个角度看,耶路撒冷圣殿的坍塌以及教会取代之,正是《使徒行传》中正式展开的新纪元。
因此,从耶路撒冷开始的福音大能,是世间任何体制或权力都无法抵挡的圣洁力量。张大卫牧师时常强调耶路撒冷的"起点意义"。无论是信仰历程、教会历史、还是宣教使命,都根植于那初代教会立足的"耶路撒冷精神"当中。我们在遇到动摇时,要记住"不要离开耶路撒冷"的嘱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一直滞留在耶路撒冷--它是"出发点",而非"终点"。正因为初代门徒在耶路撒冷坚守,迎来了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才使他们能够借着圣灵的大能走向普世。今天的教会也当如此:在真理根基和基督十字架、复活的磐石上站稳后,再勇敢地走进世界。这正是"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属灵含义。
总而言之:
- 第一,耶路撒冷是"信仰的原点","教会的萌芽",以及"圣灵降临的现场"。
- 第二,耶路撒冷也是"苦难和逼迫之地"。因此,主让门徒留在这里,意味在苦难中也要坚持信心。
- 第三,耶路撒冷不仅是停留之地,更是领受圣灵后"走向地极"的出发点。教会必须立刻回应这一呼召,把福音带向世界各处。
- 教会乃主用宝血买赎的群体,自耶路撒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张大卫牧师认为,"耶路撒冷不仅是我们信仰的一个切面,而是贯穿信仰全程的象征。"
接下来,《使徒行传》向我们展示的教会历史究竟如何展开?在其中,"卖主的犹大"和"新被拣选的马提亚"便成为关键转折点。犹大的背叛是教会的伤口与警示,而马提亚的选立则告诉我们神如何医治这伤口,并填补缺口。伴随着圣灵的工作,福音大能进一步扩张,也让我们更清楚看见教会应有的形象和使命。
2. 犹大的背叛与马提亚的拣选--恢复与得胜的历史
加略人犹大本是十二使徒之一,却为三十块银子出卖了耶稣(太26:14-16),其罪之严重无可掩饰。更何况犹大曾负责保管钱财(约12:6),是某种意义上的"管家"或"财务负责人"。撒但正是利用他对金钱的贪欲,以及与权势者勾结的机会,使他将耶稣出卖。福音书记载,犹大主动找上祭司长,这也证明他内心的私欲早已潜伏,最终酿成悲剧。
那个联合起来要杀死耶稣的势力,涵盖了罗马士兵、以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为核心的撒都该派,以及高举律法的法利赛人等庞大的宗教政治联合体。他们以"亵渎神明"罪名控告耶稣,并说他是"毁坏圣殿者",要将其处死。当时的宗教领袖,透过圣殿买卖可获暴利;亚那和该亚法的家族也和罗马政府有勾结,掌控着犹太社会的财富与权力。耶稣责备他们把神的殿变成"做买卖的地方"(约2:14-16),彻底触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痛处。
在此局势下,犹大利用自己手握财务权的地位,选择卖主。其结局惨不忍睹:他亲眼看着耶稣被定罪后,后悔自己"卖了无辜人的血",把三十块银子丢回圣殿(太27:4-5),接着就自缢身亡。从这里可见,"懊悔"与"悔改"并不相同。犹大虽懊悔,却陷于绝望和自我控诉中,最终轻生。反观彼得,他也三次不认主,但后来他不是彻底否定自己,而是回到主面前痛悔认罪,并得到重新建立(约21:15-17)。两者差别在于:真正的悔改会带来归向主的盼望,而人的懊悔则通常沦为绝望。
《使徒行传》1章18-19节对犹大的下场是这样描述的:"这人用不义之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体仆倒,腹破肠流。这事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所以那块田称为'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据《马太福音》27章所载,大祭司认为那三十块银子是"血价",于是买下陶匠的一块田,作为外乡人的坟地。犹大出卖主的"印记",就这样成为"血田"。然而,即便是在这样可怕的光景里,主却早已为教会预备了另一条出路--拣选马提亚填补十二使徒的空缺(徒1:23-26)。
马提亚的拣选绝不仅仅是补充一个空缺的程序。《使徒行传》1章20节里,彼得引用诗篇(诗69:25;109:8):"愿别人得他的职分",这既是圣经的预言,也是一种属灵秩序的重整。犹太人对"十二"这个数字非常看重,它与以色列十二支派密切相关。故此,当十二中缺了一个,使徒群体面临的并非简单的人手不足,而是象征上"完整性的破损"。同时,补选使徒须满足"从约翰施洗起,一直到耶稣被接升天,始终与我们形影不离,亲身见证主复活"的条件(徒1:21-22),即必须是见证耶稣地上事工、复活、升天的可信人选。
当时推举了两位候选人:"约瑟(又称巴撒巴、号称犹士都)"和"马提亚",并通过掣签来决定(徒1:23-26)。掣签是旧约流传下来的方式,使徒们在此之前也先恳切祷告,求神指示:"主啊,你知道众人的心,求你指示这两人中,你所拣选的是谁。"(徒1:24)他们不是凭己意或政治算计,而是把决定权全然交托给神。最终,马提亚被拣选,加入十二使徒的行列。
张大卫牧师称此举为"恢复的历史"。犹大的背叛曾给教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混乱,但神并未任由教会在伤口中停留,而是藉着新人的兴起,让使徒群体重归完整。同时,这表明"神的计划不会因人的罪而停滞"。无论人如何偏离,主依旧能兴起别的人,继续完成神的旨意。马提亚被选立后,教会藉此巩固了根基,随后在五旬节经历圣灵降临(徒2章),迎来爆炸性的复兴。
犹大的背叛和马提亚的拣选,都与"事奉"这个主题有关。犹大原先掌管钱财,却因贪心和与权力者的腐败交易而堕落(参约12:6)。相反,《使徒行传》6章里提到的七位执事,其中的司提反也负责"钱财"(分发周济)方面的服事,却忠心耿耿,最终成为基督教会的首位殉道者(徒6:1-15;7:54-60)。司提反没有利用钱财为己谋利,反而坦然见证主,为真理舍命。他被石头打死的场景,也被扫罗(保罗)目睹,后者在往大马士革路上遇见复活的主,经历了震撼的归信事件(徒9:1-9)。藉此可见,神常在这种背叛、失败甚至死亡的黑暗之中,带来更伟大的光明计划。
犹大出卖主的三十块银子,据说是当时买一个奴隶的价钱(《出埃及记》21章里也提到这类数目;约瑟被卖是二十块银子,创37:28)。圣经对"拐卖人口"或"以金钱出卖人命"的事一直深恶痛绝(参出21:16)。然而,犹大竟然以这卑贱的价格出卖了神的儿子。对初代教会而言,这是极其沉痛的记忆,因此《使徒行传》在开篇就详细提及犹大的结局,紧接着便是拣选马提亚的故事。这也等同宣告:"纵使有犹大背叛,神仍要兴起新人,使他的教会不会因此倾倒。"
因此,在《使徒行传》1章中马提亚被选为第十二位使徒,不仅让我们看到犹大事件带来的警示,更看到神如何"超越绝望,带来恢复与救赎"。教会历史上,也不乏各样的背叛、分裂,但神始终兴起新的工人来修补破口,继续传扬福音。初代教会便如此经历了震荡,却更加壮大。今日教会同样如此:当某位领袖跌倒,也会有其他人被兴起;当某处教会腐化,也会有另一个教会悔改,重新走向复兴。最终,由神亲自带领的教会绝不会被摧毁,反而不断扩张。
张大卫牧师指出,"犹大的背叛代表教会要切实警惕的贪心与背道,而马提亚的出现则展现神对教会持续不断的医治与使用。"犹大放弃了使徒职位,也失去了悔改归正的机会;马提亚却被神拣选,承接属灵使命,参与神的救恩大业。两者的对比也提醒历世历代的基督徒省察自己:我是否在被贪欲或背道所吞噬?还是像彼得那样,即便有过失败,却愿意回转、被主再次坚立?我们能否接纳并支持神新兴起的仆人,而不抱持狭隘的嫉妒或抱怨?
在《使徒行传》2章,马提亚被选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大事件。教会秩序一旦重新确立,圣灵随即降临,初代教会也立刻迎来空前的复兴:彼得和众使徒勇敢地传道,一日内就有三千人受洗归主(徒2:41)。教会不再是少数人聚集的小群,而是在耶路撒冷全城迅速扩散的"新团体",也可称为"新的子民"。旧约意义上的"以色列"以血统为基础,而今教会则向所有以耶稣为主的人开放,成为"属灵的以色列"。
到《使徒行传》4章时,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逮捕彼得和约翰,但为时已晚,因为已经有许多人相信他们所传的福音(徒4:4)。圣灵充满的彼得在公会面前毫不退缩,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这正是耶稣当初被控"亵渎神明"的同一议题:耶稣究竟是不是神的儿子?彼得从前在耶稣受审时沉默、否认主,如今却大放胆量,宣告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与犹大的背叛相比,这就清楚呈现了教会在圣灵能力里变得何等刚强,不再被世俗权势所屈服。
加略人犹大的悲剧虽然以绝望收尾,但教会没有在此止步,而是通过马提亚的选立重建秩序,更藉着五旬节圣灵降临步入传扬福音的新时代。从这个进程中,我们看见:"神站在人的罪与失败之上,仍然掌管历史;他使用悔改的人,也拣选新人,使他的救恩计划不会停顿。"这正是《使徒行传》1章马提亚被选立的核心意义。
在现代教会中,"犹大的背叛"也时有上演。人都有软弱,也可能因贪念而绊倒,导致教会纷争。然而圣经告诉我们,这一切并非终局--教会始终被邀请走向"悔改与福音"。主为跌倒的人预备了回转之路;若有人不愿悔改而离开,也会有新的工人被兴起,填补其空缺。正因教会"属乎神",才不会毁于人的罪。它归神所有,神就亲自看顾、掌管。
司提反的事例,与犹大完全相反。他勇敢见证"圣殿的本质"和"弥赛亚的受死与复活"(徒7章),最后被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但扫罗(日后归主成为保罗)正是在目睹司提反之死后,渐渐走向归信的路(徒9:1-9)。教会遭受大逼迫并没有被摧毁,反而因信徒分散各地,福音更广泛地传了出去(徒8:4)。最终,《使徒行传》28章描述保罗在罗马,"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28:31),可谓大获全胜。
这一切都彰显了福音扩张的动力--"凌驾于背叛与失败之上的圣灵大能"。张大卫牧师对此的诠释是:"教会的根基不是人搭建的座位,而是神所设立的位置。"犹大自甘堕落,拒绝了神的呼召;但教会透过神亲手拣选的马提亚,填补了空缺,并继续前行。此后两千年教会历史也证明:教会中虽有无数犯罪与堕落的事,但神一次次地兴起改教与复兴运动,使教会重回福音根基。中心动力,始终是"圣灵的工作"。
从《使徒行传》1章到2章的过渡,也展现了旧约先知的预言(如珥2:28-29)和耶稣对门徒的承诺(徒1:4-5;约14:16-17)的奇妙成就:当马提亚被拣选,十二使徒得以重新合一,同心合意地祷告,五旬节的圣灵降临随即发生,这就开启了教会跨越语言、文化与民族界限,把福音传播到外邦世界的历史。
在犹大与马提亚的对比中,我们不仅看见"教会神圣秩序",也看见"人性软弱"。人可能因罪而背叛,甚至走向绝望,但教会却不止关乎人的软弱,还有神的主权和圣灵的内住。正如《使徒行传》所揭示的,这是"圣灵时代"的特质--即便有人离弃,神依然带领教会在复活的基督里不断更新、扩张。而这一切都始于"耶路撒冷"。耶稣之所以嘱咐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徒1:4),正因为这里是"父所应许的"圣灵降临之地,也是"在背叛者的破口处"重新建立使徒群体之地,更是"教会走向世界"的起点。
今天的教会同样在经历各种"犹大式"的试探:金钱、权势、教权、名誉等等;有些人也因此摔倒,给教会带来极大损失。但每当此时,神总会兴起"马提亚",透过圣灵把教会再度更新。教会最终的动力,不在于人的力量或组织,而在于"圣灵的能力"与"神的主权"。这是我们当铭记的真理。
《使徒行传》是一部"背叛与复兴、反抗与殉道、懒惰与复兴"不断交织的记事。但在这所有的张力之上,却是神无所不在的恩典与带领。耶稣复活后,"十二人"中虽有一人走向沉沦,但主却拣选新的使徒来延续这群体。而在这群体里,当彼得讲道时便有成千上万人悔改,司提反殉道又推动扫罗归主,继而将福音带至罗马。《使徒行传》的最后(28章),教会大踏步地在"地极"继续前行。两千年来,教会也从未停止过这股复兴脚步。
张大卫牧师呼吁当代的韩国教会、世界教会,"不要被背叛与绝望困住,要仰望那位借着马提亚显出主权的神"。当我们因人性的软弱而受伤、灰心时,正要回到《使徒行传》1章,重新确认:"教会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神;其动力非出于我们,而是出于神。"因此,我们的职责是"向神悔改,倚靠圣灵继续传扬福音"。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我成就了多少",而是"我是否在圣灵里正履行主的托付"。
《使徒行传》开篇的内容,是教会诞生与"身份宣告"的序幕。教会即便有背叛者,也不会就此解体;反而在圣灵里更加蓬勃,因为教会深处有基督宝血所奠定的不可动摇之根基。教会因主的牺牲而立,再大的黑暗也动摇不了它,最终必在"拯救灵魂,拓展福音"这方面得胜。耶路撒冷是起点,也是向地极延伸的基地。主再次来之前,福音仍会不间断地传播下去。
犹大在圣经中成为背叛的象征,而马提亚则成了神如何超越人性过犯的见证。这同时给予今日教会严肃的警戒与美好的盼望。警戒是:即使身在教会、身居要职,也可能像犹大那样因贪念被撒但利用;盼望是:再大的过犯也无法使教会止步,神会兴起新人,以圣灵的能力继续他的救恩工程。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五旬节所赐的圣灵。同样,那位在耶路撒冷降临的圣灵,今天仍在世界各地引导教会,让福音结果子。我们所面临的内部纷争与外在挑战,也只有在圣灵里才能得到根本性化解。
张大卫牧师据此强调:"教会并不是失败者的集合,而是愿意悔改、接受圣灵更新之人的群体。"所以最终,教会的道路不是"犹大的道路",而是"马提亚的道路"--不是绝望,乃是恢复;不是背叛,乃是忠诚;不是定罪他人,乃是传扬福音。这早已蕴含在主复活后对门徒的吩咐"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之中,因为耶路撒冷满有主的血迹,是教会诞生之地。
在《使徒行传》1章,"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圣灵"的命令,以及"犹大背叛后藉马提亚重整秩序"的场景,预示着教会终将得胜。在人的角度看来,背叛会毁掉教会,可一旦圣灵降临,教会就能以更磅礴的力量向前迈进。神的工作永无不可能;只要教会被圣灵充满,再大的背叛与苦难也无法阻止福音扩张。
当今许多教会也面临种种危机:领袖道德失败、经济贪腐、教权争端等等,使教会震动。但在这种时刻,我们更要"想起马可楼"。当初使徒们同心合意地祷告、寻求神旨意,圣灵便大大浇灌。他们也因背叛留下的破口得以由马提亚来填补。这幅画面正是教会的原型,至今仍是我们面对危机的关键秘诀。"不要离开耶路撒冷"的话语,放在今天,就是"不要离开神起初赐下的恩典",要在祷告和真理里等候圣灵。
教会能否存活,关键在于是否"持守主的话语并依靠圣灵同在"。若学犹大那样专注于金钱和世俗利益,教会顷刻便会败落。但若像马提亚那样,在祷告和合一中被选立,使徒群体便能迎来五旬节的复兴。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复兴始终从悔改与祷告开始。无论危机如何严重,只要教会真诚悔改并全心祈求,圣灵必会工作。"从初代至今,这一点已无数次得到印证。
《使徒行传》1章11节,天使对门徒说:"你们见他怎么样升天,他还要怎么样再来。"(参约21:23)这是关于主再来的应许。在那之前,我们要带着"留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的态度,同时也要"顺服大使命,传福音直到地极"。我们要反思自己所领受的使徒使命、教会服事岗位,唯有在圣灵里才能真正完成。当我们如此行时,教会就能胜过一切背叛与分裂,在福音真道上更茁壮。
犹大与马提亚二人的对照,也清晰地宣示了:"教会中的背叛和恢复之痕迹"背后,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圣灵的同在。犹大将心交给魔鬼,最终走向自杀的绝路;马提亚在祷告的群体中被神拣选,踏上使徒职分,合力建造教会。教会应当走哪条路,答案不言自明:唯有与圣灵同工,高举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相信父神的应许,方能超越世俗金钱与权势,全然侍奉福音的使命。
正是这段《使徒行传》1章所记载的短短一则故事(犹大的结局与马提亚的拣选),构成了往后整卷书--乃至整部教会史--的重要钥匙。随后,"不要离开耶路撒冷"的门徒们在五旬节迎来圣灵充满,进而走向世界。同理,如今的教会也被召唤在圣灵大能里,向地极传扬福音。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教会的身份是"主用宝血所买赎的群体",教会的使命是"将福音传遍天下"。当我们面临教会内部或外部的试炼时,切不可只陷入人的失望,而要相信"神可藉马提亚之路带来复兴",勇敢迈步。
整部救赎历史的焦点,就是从耶路撒冷开始的圣灵之流,流向地极。其中任何背叛与绝望,都无法阻挡神的计划。耶稣基督既已复活,战胜了罪与死,教会承继这生命,也就能胜过一切死亡形式。犹大的背叛、司提反的殉道、彼得的三次否认、扫罗的逼迫......都在主的复活与圣灵降临的大背景下,被翻转为悔改与救恩,甚至传道与复兴。这是《使徒行传》贯穿始终的信息,也是当今教会与信徒仍需紧握的神谕。
张大卫牧师常常强调:"哪怕教会里仍存在犹大的阴影,马提亚的光却永远会闪现;圣灵护佑教会不断兴起。"我们需要的就是"悔改、信心、祷告、圣灵"。这四者相结合时,无论多大的创伤都可以被医治,教会也能再次奋起。不再被背叛与灰心扼住,反而因圣灵的光照,成为荣耀的新妇,见证主的福音。
所以,我们从耶路撒冷开始的福音历史中,看到了人性背叛与医治的画面。这恰如两千年教会史的缩影:教会反复在背叛与堕落、悔改与复兴间拉锯,但圣灵却不断更新教会。《使徒行传》为我们提供了最初的典范:主吩咐"不要离开耶路撒冷,等候父所应许的圣灵",填补犹大留下的空缺,让马提亚继任;借此宣告"教会的保守者和主权者乃是神"。我们个人或团体,都在"犹大的路"或"马提亚的路"之间抉择。我们也许随时有可能像犹大那样陷于贪欲,但神为每个人预备了机会,让我们像马提亚那样被拣选、同得服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顺从圣灵,坚信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的命令同时意味着:"在艰难危险的处境中,不要逃跑,而要寻求神的恩典。"这恩典临到时,我们就能像马提亚一样领受使徒职分,为教会的合一作出贡献。《使徒行传》1章的核心信息,也正是教会在今世最重要的路标。直到主再来(徒1:11),耶路撒冷所象征的教会之路仍在继续。无论是人的背叛,或是死亡的威吓,都无法抵过神的复活与圣灵的权能。主复活后赐予的救恩、以及圣灵五旬节的降临,已将过去的一切黑暗彻底翻转。
为此,教会应当日复一日地记得"加略人犹大的悲剧",以此警醒自己:"若迷恋金钱与世俗,就会像犹大般堕落"。同时也要记得"马提亚和圣灵降临的应许",相信神可以医治伤口、兴起新人,使福音继续扩展。回顾历史--无数次的改革与复兴,都印证了"神不会让教会沉沦下去";教会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因圣灵而焕发新的生机。
《使徒行传》1章与2章的衔接,将救赎史的主线显露无遗。犹大虽然背叛,但神透过马提亚的兴起,以及门徒同心祷告的场景,完成了教会组织的重整;接着五旬节圣灵大能降临,使教会迅速成长,走向普世,联结万民。我们在犹大与马提亚之间,看到了"教会的神圣秩序与人的软弱"交融,但由此也见证:"神的主权及圣灵的内住"才是教会真正的支柱。
如此,"从耶路撒冷开始的教会复兴史",乃至其中的背叛与复兴、分裂与和好,都是两千年教会发展的雏形。教会历史上,无数次出现背叛和腐败,但同样无数次地被圣灵更新、悔改后再度发光。《使徒行传》正是这循环的原始版本。耶稣让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意思就是:"回到十字架与复活的根基、留在祈祷与等候中,信靠父神所应许的圣灵降临,再把福音传遍地极。"教会若谨记这一点,纵有犹大般的背叛,也必会有马提亚般的新生,继续前行。
张大卫牧师多次宣告,教会真正的力量不在建筑或制度,而是在"圣灵的能力与神的主权"。对每位信徒而言,务必要谨防走上犹大的道路,选择与马提亚同在的道路。我们越紧紧依靠圣灵,就越能胜过试探与背离,在服事中蒙主坚立;直到主再来的那日(参徒1:11)。正如耶路撒冷的门徒们等候圣灵后,就以飞跃性的脚步去见证主,让整个世界都听见了福音。
归根结底,犹大的故事成为"罪与背叛"的永恒警钟;马提亚的故事则成为"神如何超越人性局限,引领教会前行"的最佳例证。这一切都指向:教会并非我们人所有,而是基督以宝血所买赎;教会的运行动力是圣灵,而非人手所建制。初代教会在耶路撒冷显明了这一点,《使徒行传》也一直把这信息持续传递给后世。纵使有人背叛,但神会兴起更多忠心的仆人;纵使有逼迫,却只能让福音传得更远;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主再临。
也愿我们此时此地,亲身经历《使徒行传》1章同样的神迹:马可楼祷告的精神、马提亚被拣选所展现的信心、五旬节圣灵降临的经历,都在我们所处的教会中重现。愿神继续在这地呼召悔改与祷告之人,让教会不再惧怕背叛的阴影,乃是在圣灵里毫无拦阻地传扬基督的独一救恩。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教会若仍然徘徊于犹大的阴影,注定消亡;但若转向马提亚之光,必得以复兴。"愿主赐我们有这种属灵的分辨与勇气。
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停留在《使徒行传》1章,而能踏入那"五旬节的浩瀚场景",正如初代教会从耶路撒冷走向整个罗马帝国一样,继续在世界各地见证复活的主。因为教会仍在上演这幕大戏,直到耶稣荣耀再临,完全成就"地极之福音"的使命。阿们。